湄潭永兴欠周斋

湄潭永兴欠周斋
郑家骏
  1943年我在重庆南开中学毕业。运气好,被校方保送到两个大学去读书。一个是陕西城固的西北工学院,另外一个就是浙江大学。这一下省掉考大学的麻烦,谢天谢地。考虑了一下,决定进浙江大学。虽然我生在北方,但原籍浙江,浙江大学对我比较亲切,而且浙大科系很多,选课要自由一点。
  浙江大学在抗战时期,从浙江杭州迁经龙泉,又经广西宜山,当我入学时已经迁到贵州。校分三处:文、工学院在遵义;理、农学院在湄潭;但一年级的学生则不分院系,全在湄潭县永兴上课。永兴是一个小城,距遵义约九十公里。原名叫永兴场,是乡下人每逢农历初一、十五两天赶场交换买卖食物商品的地方。永兴只有一条横贯东西的长街,在街的两头各有一会馆。这两个会馆就借给浙大使用。浙大把西头的江西会馆(我们叫他江馆)改装一下成为学生宿舍及办公室,东头的三楚会馆(楚馆)则变成教室。战时因陋就筒,江馆进门左右两排是两层楼的房子,学校在房里放置叠床,靠近窗口装一长排宽木板权充桌子,就是男生宿舍。女生宿舍在江馆里面(深闺)她们进出大门都要经过两边男生宿舍的杂院,免不了有的人要被男生评头品足一番,过了几个月才知道我们住的这两排房子,当初是供远来异乡不幸去世的江西老表停棺材之处,说说不觉毛骨悚然。
  饭厅也在江馆里,那时只有桌子,没有椅子。时候到了大家围着桌子站着吃,每人一铁盘菜,大家吃得津津有味。
  楚馆的教室更是因地制宜,这里有几仓戏台没有拆掉。我还记得上机械画及投影几何的那个教室,当陆迟老师在讲台前黑板上用两手比作两脚规(圆规)的时候,站在高台上的刘、关,张三位老爷就在俯视老师和我们这群学生。
  每天从江馆到楚馆都要走几趟路还是小意思,万一到赶场的时候就伤脑筋了。尤其是学工程的人,他们要把工字尺,三角板等等放在一块大方木板上,然后两手举起板来顶在头上走,从人堆中挤进挤出,撞来撞去,幸亏乡下人朴实,没有扒手,否则走一次真会成为名符其实的穷光蛋了。
  在江馆住了几个星期,晚上睡不好。因为一长排桌子总是有人走进走出,有人开通宵夜车,桐油灯影(我们在贵州没有电灯)摇摇晃晃,不易定下心来。有一天我们三个“宝贝”在街上走,看到一个民家楼上有一间房子出租,进去一谈,居然就谈妥了,当天就搬进去住。
  这狭长的屋子有两张木床。我们把它们并在一起,当中不平之处就去买点干草铺好,居然宽敞得能三人同睡。靠近里边窗口有一张八仙桌,点一盏灯,大家就可围桌读书。窗户上当然没有玻璃,我们用纸糊了内外两层,涂上桐油,很有明窗净几的派头。文学院的信朝宗学长送来一付“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魏体字,挂在墙上,大功告成。
  斋不可无名。我们三个(都是重庆南开中学出来的):机械系的吴作舟和化工系的郑家骏、王闻农(到后来吴作舟和王闻农念物理,我念化学)。三人姓氏正好是百家姓第二句的后三个字,所以我提议叫它“欠周斋”,大家一致通过,这个名字不久居然连永兴的邮政局也知道。我们三家的尊大人们从重庆来的家书,直写“贵州永兴欠周斋”就能收到。
  欠周斋虽小,来访的同学倒真不少,谈笑有鸿儒不敢说,往来的却都是白丁(穷学生也)。我的女朋友程克信也常来。十年后她也姓郑了。
  我们三个在冬天寒冷时,买了一个方方的火炭盆,再买了一些木炭,木炭没处放,就堆在门内一个角落里,看看不雅观,就在墙的上方钉了几个衣架挂衣服。几件长袍一放,下边就能遮住一点丑,这几件衣服中最名贵的是吴作舟的那件黑呢西装上身。他平时不穿,有集会时才穿上出出风头。
  外面下雪刮风的时候,我们就在做完功课后,围盆聊天吃东西。有的煨点板栗或几个红薯吃,其乐融融。有一次,王闻农把一只淋湿的棉鞋放在炭盆边烤,不知给谁糊里糊涂地当作红薯踢入灰堆中。待发现后已经是一只透红的鞋子了。
  过了几天,有次晚上醒来,好象听到有老鼠希希索索的声音。睡觉要紧,没去多管。再过些日子,校中有晚会,吴作舟去穿他那件华服,糟糕!两只袖子都给老鼠咬掉了。一个口袋也给咬了一个大洞。一搬动那堆木炭,突然跳出几只大老鼠来,一溜烟跑出门去,真气得我们七窍生烟!
  又过了几天我下课回家,远远地看到王闻农和另一位同学唐士培,在欠周斋楼下对我大跳大叫,走近一问,原来是有几位同学来玩,忽然听到木炭堆中又有了声音。吴作舟这次已经决定要报“一箭之仇”。正在楼上布置,专等我回来一齐动手。走上楼,请几位胆小客人站在床上,我们三员大将把几块画图木板靠墙斜立,与墙成V字形。开口对着“敌人”要跑来的方向。板后面用小凳顶住。吴大帅的战略很高明,把门关上后,老鼠逃出来一定会沿墙跑,等跑到V形口内就立刻用脚推凳子把木板向墙壁顶,这样老鼠就可被墙和板夹住,如有漏网者,我们在第一块板的后面再放一个同样的机关。这样木炭堆两侧的墙壁共有四个陷井。布置完毕,郑、王每人管两板,吴就跑到木炭堆上用丁字尺乱搅一通。老鼠出来了,站在床上的宝贝们大喊大叫,赛诸葛吴大帅神机妙算,跑出四只老鼠全被夹住!
  老鼠是给夹住了,木板在动,我们不敢去抓。好个吴将军,不慌不忙,一面叫我们用劲顶住木板,一面小心地、慢慢地先抓出一个来。好个威风凛凛的吴大帅,他大声宣布:这“四只老鼠都判死刑!而且我要给他们四个不同的死法!”
  看吴帅把第一只老鼠抓紧,漫在一盆冷水里,过几分钟拿出来,淹死了。第二只老鼠他拿到窗口,朝下用力一摔,报销,他把第三只绑起来,倒吊在书桌下的横条上,下面用一根根火柴点燃,烙死!我不知道吴兄原先准备怎样处死第四只。但他抓这只老鼠出来时不小心给它咬了一下,盛怒之下,两手用力紧握,捏死了!我们看得心惊胆颤。好在那时还没有动物保护会之类的玩意儿,不致给我们找麻烦。
  对了,我忘记讲,第一堆木炭中还有一堆东西,是七、八只刚生的小鼠,没有毛,看起来有点红红的半透明的身子蠕蠕在动,眼睛都还没有张开,小鼠无辜,我们正不知如何处置的时候,楼下的房东老太太闻声上来,马上一把抓了去,她说新生的小鼠很名贵,泡在酒里可以做药。我们也乐得做顺水人情,那堆木炭当然也给扔掉了,免贻后患。
  欠周斋的转角隔壁还有一间小房间,好象连窗户都没有。不久有两位女同学搬进来,听口音是湖南腔,奇怪的是我们同在一个屋檐下住了一年,彼此都不讲话,甚至在楼梯上见面招呼都没有打过。这两位女同学其中一位叫赵沛霖,毕业后嫁给一位同班同学李新民。他们两位是否在永兴好起来的,我们一点也不知道。
  吴、王二兄都吸烟,有时也喝点酒。我对此想不通,但三人常在一起吃零食。永兴吃的东西不少。板栗七分钱一斤,硬柿子又脆又甜,李子又大又黑,写信回去给在重庆的老同学,他们在重庆、中大和交大,没人相信我们的日子过得那么好。鸡蛋在这里便宜到我们每天都能吃,那时没人懂胆固醇,也没有人去管高血压,日子过得蛮好。
  一年级结束,大家依依不舍分开。作舟去遵义工学院(那时他读机械工程)。闻农和我则去湄潭的理学院。我们欠周斋的符号是个英文的C字,示未周也。但这个名字也取得欠周。我们在永兴一分手,三个人再也没有同时聚在一起过。先是闻农和我同在湄潭,大学毕业后作舟和我同在上海,闻农则去冲绳岛做事,他后来回上海,我已赴美。过了几年,闻农也来了美国,作舟则留在大陆。在美国的几年,闻农总是到我们家来度圣诞及新年,直至他太太来美才未见到。闻农已于1964年在美去世。
  1984年我去大陆讲学,打听到作舟在西安军校教物理,曾特地到他家去拜访。谈起往事,不胜唏嘘!所幸现在又能鱼雁往返。目前接到北美浙大校友会的范运南学长征稿,信笔写下,给欠周斋留个纪念。

  (本文作者郑家骏教授,1948年毕业于浙大化学系,获美国博士学位。现任美堪萨斯大学教授)

难以忘怀的五年 王淦昌

难以忘怀的五年 王淦昌

一九四〇年,由于抗日战争,浙江大学辗转迁到贵州遵义。一年后,浙大理学院又从遵义迁到湄潭,一直到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我们在湄潭渡过了五个年头。对于人们一生来说,五年不算长,但它却使我永远不能忘怀。
抗战时期的湄潭,物质条件很差,学校没有电灯,全用桐油灯照明,没有实验设备,杂志也很少,国内期刊只有《物理评论》,国内期刊几乎看不到。那时我只有30几岁,与我年龄相近的教师还有好几位,如物理系的束星北、何增禄、王谟显、朱福炘,化学系的王葆仁、杨士林;生物系的谈家桢、贝时璋等。对于科学工作者来说,这是个黄金时代。我们一般从教已十多年,有了一些实际经验,各方面都比较成熟了,思想也十分活跃,敢想、敢问、肯钻。我们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开展实验研究,对国内外科学进展情况非常敏感,我们尽可能地搜集国外的研究报告,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然后提出自己的思想和见解,因此,在这五年中虽然条件很差,我的身体也不太健康,但仍然在物理化学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在国内外发表的论文有10多篇,《关于探测中微子的建议》一文就是在那时提出的。但令人遗憾的是,那时的设备条件太差,许多好的思想和理论无法进行验证,如果条件稍为好一些,我相信我们会做出更多更好的科研成果来。
虽然条件艰苦,生活清贫,但我们朝气蓬勃,精神愉快,学术风气很浓。浙大有“东方剑桥”的雅称,我们同事之间,同学之间,师生之间都团结友爱,亲密无间,平等相待。有几个同学如程开甲、蒋泰龙、胡济民、忻贤杰、姚鑫、许良英、梅镇安、李政道等,他们在各自所学的专业范围内,学习成绩优秀,思想非常活跃;有时为了弄清一个问题,我们可以争论得面红脖子粗。每当我想起在湄潭时的情景,顿时会觉得自己年轻了许多。说实话,那是我最为留恋和怀念的时光。
湄潭是一个很小的山城,那里风景优美,丛丛竹林掩映着缕缕炊烟,更显得山城的幽雅、宁静。那里的风水连堡和观音洞,是我们工作之余常常留连忘返的地方。现在回想起这些,尚有心旷神怡之感。

作者:王淦昌教授,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当年淅大教授。

湄潭第一中学史略 曾庆于

湄潭第一中学史略
曾庆于
民国十六年( 19 27 )三月,熊兴文接匡文汉为湄潭县长。当时,熊见湄潭交通四通八达,人烟也较稠密,而无一中学,深感美中不足,顿起兴学之念。而正当是时,又接贵州省政府训令,其中有“湄潭是否需设中学”之说,于是,立即责令当时的劝学所长邹树勋及高等小学校长冯光浦从速拟定建校方案呈报。
在筹划时,由于办事人往返延误,致被瓮安县抢先,省府批准在其县城成立省立第六中学,而湄潭兴学之事因此就搁置下来3民国二十一年( 1932 )秋,湄潭县教育局才主张集风,鉴于地方士民要求,于是请准县长陈绍荣,并分高地方绅士游光国、田孔!厅、彭达夫、刘明锦等,相约研讨兴办中学之事。经初步商定,以文昌官为临时校址,用增加屠宰税每只二角二分和官声200 多挑稻谷为常年办学基金,争取次年春正式成立湄潭初级中学。
同年冬,县行政会召开,在会上研讨中,有人认为文昌官地势偏狭,不利教学,又由陈绍荣县长责令财务局让其地址二分之一作为学校住处,并正式任命教育局举荐的游光国为第一任校长3 于是,湄潭县初级中学于次年三月二日正式成立,并立即开课。
学校成立时,县里政要及各界人士百余人参加,鼓声隆隆,歌声琅琅,学生80 多人齐集操场,无不兴高采烈。但,由于学校初创,设备简陋,房屋拥挤,教师奇缺,加之兵匪相乘,师生起坐不安,因此学校仍处于发发可危之中。幸而,后遇罗秉权继任校长,罗热心地方教育,勇于冲闯,时任财务局长的邹维常,又积极扶持,鼎力协助,因此学校得以维’持,并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一个班,学生也由成立时的八十多人增为一百四十多人。民国二十三年( 1934 )春,县长马政修、驻军袁锦文、万世炯等,鉴于学校设备太差,图书仪器奇缺,很难适应教学需要,于是发动了绅士民捐助,共得法币八百余元,除委托在武昌就读的游国梁购买教学仪器二十四箱外,还购进了部分图书。县里研究,经马政修批准,又将湄潭义仓全部房屋、土均划归学校,以解学校校舍不足困守住。与此同时,又得学校多数教职员捐献微薄的薪金,永兴商民李金成等亦热诚的解囊,资助学校派员参加贵州省第一次省运会,虽未取得明显成果,但亦引起全省注目,知道湄潭已有一所中学,这为争取省府承认,下拨办学经费等奠定一定基础。
民国二十五年( 1936 )陈如庄继任校长,学、校首届初中毕业生集中遵义会考,成绩高居黔北第一,其中前10名均在湄潭。这样,湄潭中学一下声名犬震,县内士民无不交口称赞。由此,招生时,考生报名踊跃,争相进入,县里党政当权者,也引为自豪。省教育厅于同年七月三日也正式下文批准立案,宣布承认。民国二十六年( 1937 ),省厅委派镇远人乔光鉴继陈如庄来校任校长,乔来后,大兴改革,实行男女合班,设校政厅,一年级学生要接受童子军训练,二年级以上学生,必须先军事训练,学会林立,师生互敬互助,学校呈现出一派生动活泼气氛。同年秋,又招收学生甲乙两组,组织学生走出学校进行抗日宣传。乔本人还亲自担任团长,带领步行飞鹰回到遵义、贵阳一带宣传。但正当是时,湄潭地方的有些所谓社• 242 •矗会贤达.认为乔有异党嫌疑、先是风言风雨,无端诋毁,继则由当时民教馆长彭达夫领衔向省、地、县正式控告,竭尽造谣攻击之能事,于是,子民国二十七年( 1938)省厅将乔撤换,乔后被图民党杀害,另派湄潭人冉憨森继任校长,并将学生黄培纪、廖清廉、周成极、冯开显、张永政、梅位宾、肖士良等七人以言行越轨、有异党嫌疑逮捕,关押二至三年才释放。
与此同时,冉愁森又将学校礼堂右厢房外之十余户住家遣走,归并了武庙全院,还将礼堂前左右二厢房改建成西式,发动张爷庙、禹王宫等庙主郭、潭、李、苏、.陈五家以免其子孙十年学费为条件,要其捐砖十万,用以改建学校,这样,学生骤增至五百多人。他还准备增设高中, (未成)将何介山捐产一座,作初中部招生之用。民国二十九年( 1940 )春,省厅又委派绥阳人孙效仪为校长ο 孙接任后,沿冉愁森所作,又广收学生达七百多人。但由于十五县外来学生通宿过半,加上管教不严,因此校纪逐渐松驰曳校只日下。正此时,浙江大学迁到湄潭,其附中筹划复课,浙大附中在胡家健校长主持下,收生较严,教学质量也较高,校风严谨,校纪严明,于是由冉憨森等倡议,严溥泉县长经上报批准,将湄潭中学与浙大附中合并,并议定在收生方面,尽量照顾湄潭籍学生,原湄潭中学校产,由县府统管,以备将来复校之用。
民国三十一年(1 942 ),湄潭地方人士认为,靠浙大附中,仍不能解决本地学生入学需要,原因是浙大附中收生标准较高,宁缺毋滥,再加限于客观条件,如住房、教师、设备等,收生数量也不多,因此,经商定,推选游国梁为复校筹备主任,研讨与浙大附中分开,重新自行招生开攻。不久,县府正式任命游国梁为校长,招生157 名,假城外塔坪冯宅为临时校址上课。学生分别在城内禹王宫住宿,在当时标准小学借教室上自习。后来,由于往来渡河不便,在师生一致要求下,根据同年十二月十二日县行政会议决定,又重新成立了以韩仲强为主任的建校委员会,通过县行政影响,向全县各界人士募集资金、征收木料,选定龙洞堡公地营造校舍。在建校过程中,广大师生齐心协力、不畏艰苦,沐风冒雨,投入义务劳动,终于建成了新校。并于三十二年( 1943)秋,正式由塔坪迁往新居。其中,有官垣水桶寺主持捐竹多根,为学校修筑顶蓬.墙壁等用,但遭县佛教会金坚白阻挠,甚至诉诸政府。这样,原定增设离中之举因而搁浅,仅建三三亭于校门内右边,以表建校纪念而已。三十三年秋( 1944 )江苏人朱慰贞继任校长。校风较好,教员也较优良,惜因经费无法筹措,终使力不从心。三十四年春( 1945 ),又由本地游国藩继任,也建树平平,年终卸职。三十五年春( 1946 ),由协盲乡张小溥夫人郭昌鹤继任校长,来校后,她首先提倡改革教法‘发挥学生自治精神,以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在浙大附中迁走后,又将学校迁回六年前在扶风山下旧址,接管附中国书仪器一部分,并筹款兴建求是斋一栋,办公室一间,改良大五斋前横字二向.还外收浙大附中女生宿舍一套。以上措施本属周全,学校也初具规模,师生十分振杏。但正当此时,县法院突通知将原有校舍即地方法院下院全部次田,致使学校收之桑榆,而却失之东隅。民国卅六年( 194 7 )春,郭辞职不干,由王子尊继任。王到饺后,颇有雄心壮志、誓为湄潭培育人才,造福乡里,如要求学生全部位校食宿,扩大礼堂p 兴建“求是”路,并定城内为初中部,城外校舍为高中部,以加强管理,严明纪律等等。(后因教师缺乏,离中仍未办成)殊在三十七年( 1948 )春,学校师生因排演曹禹所写的话居1J《雷雨》,为坐次安排等方面考虑不周,致使当时毕业班学生捣毁剧场,甚至罢课,影响较犬。这样,就使得县长金剑英被撤职,夜长王子尊名为调长师范学校,实贝f 等于免职,中任教员。因为师范学校始终未办起来。并另调高台人喻谦为校长。喻谦来校后.积极推行法西斯教育,实施特务统治。他以湖北人张纯等为训育主丁子,对进步师生进行监视心连教音乐课要唱什么歌等,都得经他们审查批准0 .二十八年,即一九四九年十一月十九日,人民解放军由余庆直抵湄潭,喻谦等才逃之夭夭。湄潭宣布解放,湄潭中学才得到新生。后经学校全体教职员工会议决定,将湄潭解放之日,即一九四九年十一月十九日,定为湄中校庆日。

北风卷地谁携手掀动乡关无限情——抗战时期浙江大学“湄江吟社”在湄潭的活动

北风卷地谁携手掀动乡关无限情——抗战时期浙江大学“湄江吟社”在湄潭的活动
曾庆于
抗日战争时期,浙江大学西迁遵义湄潭近七年。七年中,他们不仅以“求是”精神和严谨的校风给黔北人民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他们中的一些老教授,还利用公余,以其爱好,组成了“滔江吟社”,为黔北人民留下了不少感人的诗篇。这些诗篇,有抒情、有咏物、或藉以表达扰困扰民的思想,或歌颂贵州山川的括:币,或反映科技成果的喜悦,或寄托怀乡思亲的心境。内容丰富『形式多彩。既是当时时代的记录,也是浙大校史中不可多得的一页。
这些诗篇,在一九四三年前,大都是个人信手写成、置诸美边,作茶余酒后的自我欣尝,自我安慰。一九四二年后,工作稍事安定,这些教授工作之余,接触稍多,于是相互唱和激起诗兴。特别是当时湄潭茶场与浙大迁滑同时兴办, (当时名称为中央经济部湄潭农-~试验场和中国茶叶公司湄潭试验场),著名的昆虫学家、哈佛大学博士、浙大农学院教授刘淦芝被委任兼任场长,这洋,就经常约请一些教授到场小聚,或品若,或谈诗,或议论时局。接触一多,就不无以茶为题的诗词出现。
其中几次,茶场因试制的龙井茶成功,曾邀约了当时浙大的竺可桢校长,农学院的蔡邦华院长-师范学院的王季梁院长,和王淦昌、苏步青、贝时璋、吴耕民、祝廉先、钱宝琮等教授到场品若,大家心情欢愉,谈笑风生,于是有人建议,成立个诗社,以增不时小聚之欢。在钱空琮、苏步青等教授的倡导下,本著自愿结合的原则,子一九四三年二月廿八日,“湄江吟社”即宣告诞生。开始,参加本社的仅七人,巨p:苏步青理学院数学系主任,浙江平阳人江问渔,江希明教授父亲,时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教育学家,江苏灌云人。王季梁师范学院院长兼化学系主任浙江黄岩人。
祝廉先中文系主任,浙江衡县人。
钱宝琼数学系教授,浙江嘉兴人。
胡哲敷中文系教授,安徽合肥人。
张鸿漠农学院教授,兼农场场长,江苏泪阳人。
后来,又增加了茶场场长刘淦芝教授和从浙东龙泉来湄的郑嗓沧教授,一共九人。
“吟社”成立时,他们即明确提出成立本社的旨趣为“旅居黔北湄潭县同人”可陶冶性情,切磋诗艺、相互诋励F 抒发感情。“吟社”成立后,他们共集中活动了八次,由与会者轮流主持。其中,第一次聚会为一九四三年二扫廿八日,推江问渔参政主持υ 这次诗题,要求以朱晦庵诗“无边光景一时新”七字为韵, 自由命题,这次共献诗十五首,其中江问渔参政与祝廉先教授各二首,概括了议组“吟社”的感概和表达自己的乡思,颇为感人。江诗曰s渭江权当作西湖,莫向东风问旧庐,半月偷闲聊肃傲,百年如梦总空虚υ 飘零幸得朋替集,寂寞还宜水竹居,待到六桥泛诗炳,追怀往事意如何。
祝诗曰:江山胜慨足游观,一笑逢春画里看,烽火神州惊未定,云萍人海聚元难。客中已近中和节,涌上新开上将坛,伫望诗筒传捷报,美教思壤露微寒。
第二次集会是同年三月二十一日,在农学院农场七七亭上3 仍自由命题,以苏东坡“春江水暖鸭先知”为韵。这次共写诗27 首。其中祝廉先教授以?江”为韵即兴写了一首表达了与会者的共同心情。诗日z遁迹黔中爱此邦,来从亭上瞰滔江,一湾春水无呼渡,四面云山不碍窗。分均联吟同格五' I脑流照影笑成双,坟前桃李新移植,风送花香入洒伍。
第三次聚会是同年四月十八日,以送春为题,限何字韵。这次不少与会者触及自己心情p 流露出了不少离乡别井的伤感情绪。其中如王季梁教授送春中即写出“混水连宵涨岸莎,三春芳事去随波,斋园拟筑埋花家,驿路时间折柳歌……秋源纵有绿溪景,前度渔良i;奈老何” ω 张鸿漠教授诗中也有: “子规声里带春过,无数征人尚枕戈……异地韵光凡五雯,江山未复愤如何。”胡哲敷教授或叹: “梦里烟云芳事尽,异乡烽火泪痕多……人世伤春春自笑,韵华犹是等闲过。”苏步青教授也自叹z “倘得故乡云水暧?肯将儒服换渔集。”同年五月十六日,召开了第四次吟会,谈新茶为题,限人字韵。这次是在湄潭茶场举行。茶场主人刘淦芝教授先出一诗曰2 “乱世山居无异珍,聊将雀舌献嘉宾……诗成漫说增清兴,倘许偷闲学古人r, - ”苏步青教授当即写出一首表示心情,曰2。翠色清香味可亲,谁家栽傍碧江滨,摘来和露芽方嫩,;培后因风室尽春。当酒-巨瓦家万里,偷闲半日崖无尘。荷亭追暑堪留容,何必寻僧学雅人、第五次会期是同年六月十三日,分课湄潭八景七律不限韵。其中有祝廉先教授的“柳荫垂钓”,江问渔参玫的“竹坞听泉”,苏步青教授的“紫微山馆”,刘涂芝教授的“杉径午阴”,张鸿漠教授的“莲台柳浪”,钱宝琼教授的“隔江抱翠”,胡哲敷教授的“倚桐待月”,王季梁教授的“虹桥夕照”。以上八景诗,均以歌颂滔江风景的秀丽,至今仍为不少湄潭人所背诵和赞美。如江问渔参政所写的“隔岸看山景不同,好山何必过江东。波心欲将尽岚影,白莺一双飞碧空。”祝廉先教授所写的“出门一笑画图开,造物何曾费剪裁,人似山阴忙应接,浪摇山影渡江来。”等。
同年七月廿七日,举行了第六次集会。这次以夏日遣兴为题、限头字韵。这次全体社员到会,写诗十三首,其中江问渔、王季梁所写,更能表达与会者的共同感受。江诗曰z双渴无语抱城流,长夏闲居百事幽,访友每穿林下运,寻诗多上水边楼。月移竹影难容暑,风送桐声渐带秋,抵是不堪乡梦远,几行老泪海东头u、: 王季梁教授也写出:客居一室小如舟,只许南柯作梦游,推枕窗前风习习,倚栏桥外水悠悠,故园桑柜长相忆,大地干戈正未休,记否秦淮明月夜,数声横笛到楼头。
同年八月十七日,是第七次会期,以滔江秋思为题限初字韵。这次因正处秋风萧瑟,落叶枫红f 与会九人,均有所感。故所写诗句,大都借景抒情,情景交融d 如苏步青教授“湄江枕忠”中,即写道z干戈岁久梦乡疏,每到秋来忆故居;儿树江枫丹叶后,一灯夜雨白头初;哀讨文字因人渎,种菊庭团课子锄;泪水无湖复无雁,不知何处得家书已”郑晓沧教授诗中也写道:久雨微晴眼乍舒,痴情难遣一床书,探幽篱落花开后, 恨别亭呆叶堕初。酒社词人齐遇我今天涯游子渺愁余,江南烽火今犹炽,何日还乘下泽车。
张鸿模教授诗中也充满思亲乡愁。他写道s雨后山光似画图,滔江览胜两年余;乡关每日空翘首,烽火何时尽扫除;抛卷偶从入睡后,思亲最是菊开初,橙黄桶绿情深处,梦魂连宵返故庐σ第八次诗会是一九四三年十月廿四日。题以冬日为范围,或咏物、或抒情、或写意、取少陵诗句“天风随断柳,客泪坠清茄”为韵。这次是吟社的最后一次,因为有的教授将回遵义上课,有的忙于学术研究、到其它地方。所以这次有江问渔参政等写了六百多字的失诗,苏步青教授等也通过其近两百字的长诗中,流露了深沉的依恋之惰。他表示: “他年重返江南日,定答百风酒一厄。”但自叹“锦帆依旧元消息,那堪瘦骨更支离”。张鸿模教授诗中也提到“北风卷地谁携手,掀动乡关无限情。”这次集会后, “吟社”即宣告解体。所写诗词,经整理后,曾用石印出了“诗存第一辑”,按其初意,是“记存一段文字因缘,藉为他日雪泥之证。”

湄潭“求是读书会”的诞生和作用 关迅飞

湄潭“求是读书会”的诞生和作用
关迅飞
一九四六年浙江大学迁回杭州,临走前新犬学生黄世民,特地找孙x ×谈过一次话。他说: “我们雾走了,要留给你们一批书,但你们不能当作私人截书,要让更多的人渎,充分发挥作用。”又说: “你家是湄潭的绅士,这批书怎祥存放、传阅,要慎重考虑。”当时吩咐,要孙在某夭去车站送行时再交给他。孙按约定时间,在时到车站,但黄已提前走了,由另一俭学生从汽车上搬下两箱书,交给孙。这• 86 •、‘就是解放前湄潭“求是读书会”中这批革命书籍的来源。
这两箱书,共一百多本,全是马列主义理论书籍。其中有《联共(布)党史》、《新哲学大纲》,《斯犬林哲学笔记》,《资本论》以及《论联合政府》、《共产党宣言》、《政治经济学》。这些书都被国民党列为禁书,视为邪端异说,但对我们这些受浙大进步思想影响,热情追求真理的青年来说,却算是雪中送炭,如获至宝,使我们读后,深受教益。
但是,这样多“危险书籍”,如何存放、传阅、让其发挥作用呢?起初,孙××感到放在家里不安全,他一九四七年到贵阳读书时,便将其交给政治土可靠的薛x x 、韩xx 等同志保存,后来,经与原浙大附中同学陈文明、关祖澄等商议,决定按黄世民同志的意见,将各自的藏书一并收集整理,大约四百余本,其中包括《鲁迅全集》,离尔基的《母亲》《童年》以及为《铁流》《死魂灵》《延安一月》等二十年代进步作家作品,利用南街陈文明家楼上,正式组成了泻潭“求是读书会”。既注意安全,又充分安挥这批书的宣传教育作用。
当时议定,凡是政治主要求进步的青年,都可直接或间接参加读书会活动,借阅图书,并利用假日座谈读书心得。书分两类,一类是进步文艺书籍,公开传阅:另一部分,是马列主义书籍,只在可靠的读书会员中秘密传播。当时由于主要成员大都是浙大附中学生,其余青年大都是在浙大进步思想影响下成长起来的,故一致同素,以浙大校训“求是”为名,取名为“求是读书会”。这样,不仅表达了我们继承浙大“求是”精神,追求真理的崇高理想,同时,也是表达我们怀念浙大、仰慕浙大、纪念浙大留书的深情厚意。让“求是”之光,在湄潭发扬光大。
一九四八年,:有j草地?党组织恢复活动,分工何少琦同;也负责青年工11~ J 读书会中的关祖澄等,都是在何少琦月志单线联系节,在学校和青年中进·fi革命活动。他们除在青年中秘密安传党约主张外,同时,分别联系一批青年,充实“读书会" ~以达到团结、教育、组织青年的目的。但当时我门集中那么多马列主义书籍,如被敌人发现,后果是不堪设想的,不仅有坐丰、杀头的危险,而且也会危及湄潭均下党的安全。因此,对这批书的存放和传阅,我们都格外谨慎和小心心怕放在城里不安全,曾转藏E1J 九洞桥乡下,韩××的岳母家里,用大盐菜坛子封藏起来,但离城较远,不便取用,同时也怕取书往返途中被发现。后来又转运离坟较近的斑竹园关祖澄家,并由关转战frJ 农民李仁美家牛圈里,需尊时轮流取出,分散藏放,个别传阅。这批书,引导湄潭数以百计的青年走向革命之路,其作用也是难以估量的。
“读书会”在四八年以后,在中共地下党的积极引导下有了较大发展。黔北特委送来“翻身会组织章程’p ,何少琦同志分别向关祖澄等交代任务,要我们在青年、教师和店员中进行工作,只要思想进步,愿为劳苦大众翻身求解放的都可参加。我们就按组织上的意图,充分发挥“读书会”的作用,使之成为团结、教育青年的核i心,并分工组织歌咏队,兰球队等,做团结、教育青年学生的工作。总之,以读书会为媒介,团结了大批青年。现在回想起来,许多事仍历历在目。
一九四九年四月,国民党又一次对中共地下组织进行血腥镇压,逮捕了共产党员何少琦等同志,并扬言还要进行第二次搜捕。使湄潭这座小小山城,一时阴云密布,读书会也只好由公开转入地下。但“读书会”不少成员,仍坚持战斗,一方面鼓励大家不动摇,不气馁,做好护校工作,一方面,也壳武装斗争作准备,必要时,拉上山打游击,以应付不利局面。
一九四九年十一月十九日,湄潭迎来解放。在解放的第二天, “读书会” 的主要成员20 多名,经中共县工委介绍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后来又有不少同志考入了军大。这中间,有的同志在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光荣的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也有的在各条战线上做出了可喜的成绩。而原来保存的这批革命书籍,亦取回转交给由何少琦同志领导的“湄潭青年会”,从而正式结束了“读书会y’的历史使命。

深切怀念胡家健校长

深切怀念胡家健校长

胡家健教授、曾兼任浙大附中校长,他以其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培育青年学子的苦心赢得了全校师生的崇敬。下面,谨转载两篇青年学生的回忆文章J 以表示大家对他的深切怀念.

一、怀念老校长
二新

日寇侵华,国破家亡。为了抗日救国,浙大几经迁移,最后在贵州遵义继续办学至抗战胜利。湄潭则设立浙大分部,附中也在这危急存亡之秋诞生。
老校长原是浙大教授,在竺可桢校长委托下,为培养更多爱国青年,他毅然接受筹建浙大附中去口兼任代长的工作。当时筹建浙大附中困难重重,一无校舍,二无设备,二无师资ω老校长虽向各方求援,但在国难时刻,民穷财尽,均无力支援。这时;: 他回陪就信s 租借破庙为校舍,课桌椅则修修补补, 并邀请多出爱国教师,同心协力, 为办好浙大附中兢兢业业,全力以赴,便如大附中教学质量蒸蒸日上。老校长领导有方,艰苦创业的情神,虽为时四十余年,仍历历在日,我们永远不能忘里怵川

二、歌呈老校长共祝诗却颂
幸必达
烽火连天日, )/在手办学付。杏坛施雨露,曲里布新知。星:喧容多士,名高揽众师。
手披荆棘路,心爱;陈梁资。解,文防受冻,推食为疗饥。晨兴(在迟早,夜读怕盹迟。
治学倡求是,忧国见心期。谆谆言大义,侃侃发幽思ο 凤兴兼夜寐,英才乐教之。
学子感培育,理勉化顽痴,毕业膺青选,齐步凤凰池。掌教劳心血,群芳赖护持,教泽春风暖,风云异域滋。不负严师望,桃李白成蹊。南天传手谕-山斗仰丰姿。
I 感怀无恨意,共祝寿期颐
υ一九八六年十一月 8 号·

寻旧梦 露茜

寻旧梦
露茜
与《鸡雁》第五期上〉胡久明引用周本湘老师写的“留得他年,寻旧梦, 随百鸟,到湄江”。使我心范怒放,激起我寻旧梦的心潮,随即着手筹组“寻梦团”,让我们大家去追寻那封存已久的梦境心我四处去函邀约。我的信上说z 就在“今年”寻旧梦,随“倦鸟”到滔江G 因为我们已经没有多少“他年”好等待,而我这海外孤雁,更想趁不太老、体力尚佳之时,了却心愿。我先后接到了北京筑琼、喻丰云,上海仕楼。听涛,包头小绿,江苏钱照和贵阳业华等的目呐? 使我(言心倍增。尤其是仕授。
以东主身份,先回湄潭安排我们的食宿、交通以及游程等等。细心周到、费力劳神,是我们寻梦团的大功臣。
五月十 我们- ·fi六人(钱照玉体违和,业华女儿生产,未毡同行)乘专车经遵义到湄潭、越近湄潭,心情越觉紧张,是不是“近情更切”呢?仕挨将我{门全部安排在他女儿家。为接待我们这些远客,动员他妹妹和女儿两家人,粉刷油漆,添购家具,装置大浴盆,连热水瓶也准备了二十个,真象办喜事。他们忙这忙那,我们是卖至如归。放下行李迫不及待去寻找附中i日址.什么礼堂斗饭厅、教室和我日夜记挂着的桃花,都统统无影无踪!我不由得呆住,心里念着“桃花不知何处去?人来惟有怨东风!”正伤心失望时二看到原来在操场边的那株皂角树,从一堆低矮的屋顶中高高挺立,技繁叶茂,雄伟而又苍劲。我如见到久违的亲人,抱着它不停流泪。我又问自己“为什么?”好久不能自己。
筑琼将我引开,走到求是路,去看文庙,已经吱旧不堪,里面住了不少人家,乱七八糟很是可惜-浙大操场过去觉得很大,而今已变小了。滔江的水, 关刽严重污染,只能远观ω五月十五日由低班老举李羽如等多人,陪同去永兴浙大分部, 又: 去永兴茶场参观,茶场负责人招待新茶,介绍此茶系由茶姑纤手摘取.所以名:菇,果然香醇可口。我买了内两带回美型。中午在浙大分部(现改为区公所办公楼〉吃老弟们队的手工面,很特别,很好吃。
他们不让我白吃,要我们题诗签名留念已不知那位才子, (反正不是我)立刻作成,由计涛代表写在大宣纸土j 末尾我似六人签名。
下午去杨家坪发电厂水库,蓄水湖有两条木船,我们分坐游湖。这里没有污染,空气非常新鲜,湖水十分清凉。我们在船上又开始合唱,这船唱过去,那船唱过来。老弟们记心好,什么《农家乐》、《念故乡》、《热血滔滔》等等全都出笼了。整个水库洋溢我们的歌声、欢笑声和谈话声在青山绿水间,将彼此的心连结在一起,如果时间就此停住, 该有多好!
回到仕揍家又是丰盛的晚餐。我想时光留不住,何不籍录音留此回忆?于是大家练唱毕业歌,由小绿指挥,夜深人静时,录下毕业歌和我们每个人的感想,算是寻梦囚的珍贵记录。
十六日李羽如老弟领我们去观音洞,风水联堡。观音洞已遭破坏;风水联堡曾是我游泳过的地方,那一片竹林,是我的天然更衣室,而今却一根竹子也见不到了,令人好失望!我常和程曙霞、邵英多、何其英来此游玩。她们都是早鸭子不敢下水,有一天一个农夫在对岸对我们犬喊z “女娃子家怎么可以泡在河里?把河水弄脏了,天也不会下雨了。”这真是荒唐的迷信,我才不管呢,昨天在水坝戈!!船,筑琼领先脱下鞋袜p 双脚泡在水里,我也跟着,好过瘾啊!不知道再被农夫看到时是骂,还是笑我们?仕揍、羽如又领我们沿滔江边街上走走。
滔江公园最高处建有凉亭,可以远眺。江东是市区,高楼林立。高大的老平桥,联接着东西两岸,人烟稠密,屋字相连。沿江北上, “百鸟归林”就在眼前。我们来到七星桥, “百乌归林处”拍照。七星桥依旧, “百乌归林”却是林稀乌散,听不到鸟叫。只有水面上几只白鹅正戏着绿波,兰夭白云,反映出一幅恬美的图画。
浸步街头,回忆过去赶集时,英多和我买些麦芽糖和花生, f1J 宿舍用奶粉罐子放在盆子的炭火上熬龙生糖,我们吃得津津有味,当时真是很“享受”呢。重访“滔江饭店”。四十六年前我考附中时住在这里c 当时是新建三层楼房,很有气派,而今破落不堪,面目全非!
门前挂的是“滔江照相馆”招牌,也不象在营业。我想上楼去看看我过去住过的房问,不得其门而入,奈何!由街的对角,可以望见该楼顶侧面的培上,仍有“滔江饭店”肉个大字,惜已模糊不清,我仍留影纪念。这是除了皂角村之外第二件可以供我真实回忆的纪念物。
晚上,羽如邀寻梦因之人去他家吃饭,他先带我们参观附近的县立医院,由院长陪同,各处走了气圈。院内病房,病理室,手术房j门诊部等等一应俱全,院长、医生、护士都年轻敬业,渭江能有此完善的医院是居民之福。
饭后,低班二十多位校友在招待所大厅举行座谈、惜别茶话会。首先自我介绍,接着自由发言,有人建议重修文庙,有人建议成立图书馆,有人建议好好维护这株象征母校遗址的皂角衬,我觉得都很好,举双手赞成,并尽力支持,乐观其成。喻才云和筑琼讲话时激动得流泪,我j包若皂角衬发泄过了,强忍下去,他们一致希望我佼传达他们对老校长的敬爱和祝福。也希望能象我们班一样有一张校长的玉照J 我乐于将此意转呈老,咬长。今晚的茶话会是常情交流,是欢聚也是惜别,在互道珍重声中散会3五月十七日晨,筑琼和我再去满江边作最后巡礼,晨曦下的酒山、漏水有份朦胧的美,象睡梦中怕少女,更加抚媚,远处的七豆桥,这上一层似纱的雾,我们留下这历史镜头,我魂… 81 •牵梦萦中的湄潭啊!我又终于来到你的面前,却是来去匆匆,又将告别,凝望着凉凉流水,一时无奈凄怆袭上心头。
注:露茜、原系浙大附中学生、在湄潭就读数年,现居美国。

辛勤的劳动,深远的影响——浙大农学院西迁中对黔北农业科研上的深远影响

辛勤的劳动,深远的影响——浙大农学院西迁中对黔北农业科研上的深远影响
练农

抗日战争时期,浙江大学农学院西迁湄潭居住近七年。
在迁来之前,他们先由杭州迁到建德,后又经过江西的吉安、泰和、辗转到达广西宜山。到达宜山后,以当时宜山的文庙、标营为中心,搭盖草屋,坚持上课。但到1939 年1 1 月26 日南宁去陷后,宜山遭到了日寇飞机的狂轰滥炸,其中一次,标营区内的十四间教室,八间宿舍,一座礼堂,以及教师办公室、阅览室、储藏室等,遭到了严重破坏,敌机在这一区域投弹达118枚,是浙大农学院在商迁过程中受损失最犬的一次。在此情况下, 学校决定,全部迁入贵州遵义。
浙大进入这义后、鉴于房屋安排困难,以及其它地理、气候等原因,又决定将其农学院等迁到距遵义75公里的湄潭县。在湄潭这个相对安静的环境下,他们居住了近七年。并在教学、科研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果。
浙大农学院在湄潭,其大致布局,是s 以湄潭文庙为办公室中心咱禹王官为农化系,贺家祠堂为农艺系,城皇庙为农经系,蚕桑系及病虫害系安排在西郊的牛郎背。此外,“ 还在滔江北岸建立农场,面积约200亩,分种水稻、棉花、小麦、油菜等试验田和作物标本区。并辟有蔬菜、花卉、果椅等试验地。还建有办公室、贮藏室、农工宿舍。他们还在牛郎背上建了一茅亭名为“七七亭”亭子虽然构造简陋,但配置于青山绿水之间、倒不失为别具一格,清雅别致。当时有人配诗一首悬挂于上z “一亭坐揽溪山胜,满路争看桃李春”。
农学院在湄潭定居后、规模逐渐扩犬。
1940 年秋,恢复了农业推广部, 1942年4 月,又增设了农科研究所农业经济学部,并招收了研究生。学生人数1937 年西迁初, 只有学生108 人,但到1944年,即增至246 人。从科研工作讲?到达湄潭后,在当时浙大空可桢校长提出的“事坚持求是精神,就必须有为真理而献身的精神”,和在教学中, “要坚持学以致用,要与生产教育结合,培养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的号召下,他们也在这方面迈开了步子,做出了较好的成绩。在湄潭人民中留下了深远的影响。比如从1941 年初起,他们就先后增设了作物实验室、园艺实验室,农化实验室、农业分析室、生物统计室、农业统计室,以及蚕桑、植病两系的特种实验室。
据1943 年2 月不完全统计,当时农学院各系的试验研究专题即达89项,参加研究的教师达47人,其中如农艺系、即育成水稻良种5个,搜集品种达1200余种,小麦良种2 个,搜集品种1483个; 杂交油菜良种1 个且其中较为突出的,是该校教师林世成(现中国农科院研究员)教授等,专门研究了小麦杂交育种和良种引种试验,其引种的中农-所培育的“中农28”,在湄潭长势好,产量高、质量好、曾受到农民内普遍欢迎,一直到五十年代后期“矮短多”等良种来后,才逐渐换掉。还有如他们试验的水稻密植栽培,与棉花早熟品种栽培,也为农民所欢迎,至今仍为本地老农闲谈中的话题。又为园艺系,也选出果树优良土种91个,均有推广价值。其洋葱、番茄、甜瓜等,也试神,成功,甘薯多收栽培,较湄潭本地也提高了3-4 倍。另还搜集了酒淳奇花异卉200余种。农化系在土壤肥料、生化营养、农业分析、农用药剂、及农产制造方面y 也进行了试验研究。如罗登兰教授,就测定出湄潭油菜子的碱化值为170-174 ,映化值为102-111 ,该系彭谦、朱祖祥河同志发明的粉状土壤酸度试剂?也为各方所采用。在农用药剂方面,他们还变现豆薯种子杀虫毒质?为一种白色六角柱休;在农产制造上也费现遵义、威宁之甜酒,系由二种优良新种酒曲菌所酿成。在检病方面,病虫害系也研究了湄潭白木耳人工栽培并获得成功,其产量较土法高23.58倍。目前湄潭白太耳的人工栽培-大多还沿用此法c 他们还作了桑树害虫的调查、五倍子的研究,水稻害虫的防治等,也有较大成果。近几年,湄潭五倍子的生产,还多次邀请了现浙农大的当年就在清潭从事此项研究的唐觉教授来源实地指导,湄潭县委也派人两次到浙农大学习参观。
蚕桑系迁酒后? 也着手试行样蚕饲育及家蚕留种饲育和桑付品种选育等试号令工作,并作了样蚕寄生虫远之观察,上簇吐丝中蚕儿绢丝物质之增长、拓叶饲蚕与作蚕卵之研究。1944 年,浙大农学院接受了当时国民党中央农林部的特别约请,还确定了如下几个研究专题,其中有陈鸿遥教授主持的《除虫菊枯病之研究》;蔡邦华教授主恃的《五倍子之研究》;祝汝佐教授主持民《我国食粮害虫生物防治之研究》;罗登义教授主持的《我国主要果蔬中维生素之研究》;吴文晖教授主持的《耕者有其田》之研究。1945 年,农林部又增加了请由卢守耕教授主持的《水稻多收栽培法》和由肖捕、叶声钟教授主持的《麓麻良种选育》等两项研究。这些研究,当时均取得了较好成果,曾得到农林部的肯定,农林部为了表彰这些研究成果,还为原拨的补助费10 万元增加为31.5万元,以示支持。为此,浙大农学院还决定,举办了一个学术讨论会,每月一次。其研究文章,分别在当时兴办的《浙农通讯》、《哝院专刊》.《蚕声》、《农化通讯》、《农经通讯》、《病虫知识》、《作物通讯》等刊物上发表。象农民普遍欢迎的如马铃薯的种植,黔北病虫害的防治,蔬菜良种、胡桃、西瓜育种等-还在遵义湄潭一带推广。
这里还需要突出一点的是s 浙大农学院在湄潭时,对湄潭茶叶的发展也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湄潭茶科所成立于1939 年,当时为国民党中央经济部所属中央农业实验所和中国茶叶公司合办的湄潭实验茶场。该场成立之初,人71员少,设备差y 连茶叶和土壤分析化验工作也无法开展。但浙大农学院都给予了积极的协助。他们除由刘淦芝教授以及浙大师生如李成章、曹景煮、寿字、姚暖、张逊言、谭延权等具体参与了对湄潭123户茶农作的茶产调查外,还对湄潭茶树的栽培、茶叶的制作,土壤的分析,病虫害的防治等电作了细致的研究。如罗登义教授,就亲自测定湄潭茶园土壤属’性,得出了6’3 种结果,为开发湄潭茶园提供了理沦依据s 农化系的白汉熙同志对湄潭茶中“单宁”①的含量也作了分析测定,得出结论为z 龙井19. 13 ,红茶9. 51 ,芽子15. 6 8 , 茶梗13.61 。在刘淦芝教授带领下,他们还对茶树的病虫害作了抽样调查,从41 年2 月至8月,共收得昆虫64 种,按其收得的茶芽481 1 2个加以检查、得出其受病率为10.77%, 其中最常见而危害又较大的,有紫霞茶呀,茶摆’ 72 •’头、背袋虫等七种。在茶叶制作土,他们还研究了绿茶、红茶的制法、并从中研究了湄潭龙井茶的制法。在制,戎后,还邀请了当时浙大校长竺可桢教授,浙大农学院长蔡邦华教授,以及李士光、苏步青、王淦昌、贝时璋、吴有训、吴耕民等教授前来品若f: ;夫,家一致赞扬研制的龙井茶清香味美。解放后,原贵州省委书记周林同志来湄潭茶场视察,认为湄潭龙井茶味正香纯,并亲自更名为“湄江茶”,畅销国内外。这些,与浙大农学院当时所作的努力,也有直接关系。湄潭茶场的一些老工人,老技师,闲谈中,也常常流露出了对浙大农学院一些教授、职工的怀念。②

注:
① 、“单宁”,即今茶多盼化合物,是茶叶中的主要内含物。
② 、*付科依据是当时国民党中央农林部所办的古. 《茶情》、及朱源林同志1984年2 月所写的《湄潭茶场的创建和沿革》。

在‘求是’精神鼓舞下——原浙大农学院在西迁湄潭办学中情况概述

在“求是”精神鼓舞下——原浙大农学院在西迁湄潭办学中情况概述
练农

浙大农学院于1940 年5 月与该校理学院、师范学院的理组、工学院的化工系二年级迁往贵州湄潭并于6 月10 日正式复课,同时在湄潭县永兴镇设立一年级分部。
湄潭县位于遵义城的东面,相距75 公里。
农学院初迁湄潭时,唯一较完整的房子是文庙,为办公室中心,其他房屋皆为破庙破祠,经过大力修缮改建,作为各系的办公室和实验室。并新建学生宿舍和教室,使湄潭的农学院初具规模。
在湄潭定居以后,学院有了较大发展。
1940 年秋,恢复了农业推广部; 1942 年4月,增设了农科研究所农业经济学部;并招收了研究生。同时,由于农场和各类实验室的建立,使教学、科研和推广工作日趋正常。
总起来讲,从1940 年6 月10 日在湄潭恢复上课起直到抗日战争胜利后迁回杭州,浙大农学院在湄潭进行了七年的教学和科研。这七年中,其发展是大的二表现在一是增设了系所,比如g在抗战初期由杭州西迁时,仅有农艺、园艺、蚕桑、病虫害、农经五个学系,至1939 年5 月15 日就增设了农化系, 1942年4月10日又成立农科研究所农业经济学部。并恢复了农业推广部。二是学生人数有了不断增加。1937 年随校西迁时其学生只有108人。至1944年就增至246人,为西迁时学生人数的二倍以上。三是教职员人数,也有所发展、图书仪器和实验室也有明显增加。四是试验研究与农业推广也取得了较大成果。如农艺系就育成水稻良种5个,搜集品种达1200余种。园艺系选出果树优良土种9 个,洋葱、番茄、甜瓜等园艺作物也试种成功。
- 此外?他们对学术研究也十分重视。特别是1943 年4 月,院务会议决定,成立“农院学术讨论会并出版了学术刊物如《浙农通讯》、《农院专刊》、《蚕声》、《农化通讯》、《农经通讯》、《病虫知识》、《作物通讯》等用以互相促进互相交流。
所以1944年4 月10 日,英国剑桥犬学教授、英国驻华科学考察团团长李约瑟到浙江夫学参观后向新犬师生作“战时与平时国际科学合作”演讲时,曾一再称赞浙大为“东方的剑桥”,并着重提到s 遵义之东75 公里的湄潭,是浙江大学科学活动中心”。
浙大农学院在那样艰苦约环境里和那简陋的条件下,为什么能取得这样犬的成就呢?这主要因素就是他们始终坚持了‘求是’精神,贯彻了求是学风。
1938 年1 1 月19 日浙大在宜山的校务会议上,就决定以“求是”为校训,以此作为探求高深知识,培养健全人格的准绳。自此以后,“求是”学风就更加深λ 到全校师生的心中。
农学院随校木部西迁,从1937 年11 月起,至1940 年5 月在湄潭定居,历时二载半,途径六省行程共2600 公里。全院师生员工在西迁期间饱经沧桑,历尽千辛万苦,就是凭着“求是”的信念,刻苦自励。
(-〉在辗转迁移之中,师生仍各守本位,研究学术、完成课业。
,农学院在抗战时期共经历五次搬迁,每次搬迁过程中,由于师生员工步调一致,同舟共济,都能克服难以想象的艰难,使搬迁行动达到预期目的。在具体的搬迁过程中,教授、讲师、1月员和学生不分职位高低,都能充任押运留守等艰辛的任务,使整个学院在西迁中始终保持井然的秩序。这种良好的秩序,又成了良好学风的保证。“往往迁抵临时校址后,即于最短期内恢复课业,延长学历,展期考试,甚至取消星期例假、春假、寒假及缩短暑假进行补课,是以每学期上课周数,远超部定限度之上”。(孙祥治《抗战以来的国立大学》1941年9月〉农学院在西迁时期里,一般每学期上• 55 •课周数都在16周以上,即使在辗转搬迁行程中。仍能坚持按规定完成学业,殊非易事。
自从西迁离开风景秀丽的杭州华家池校园,学习、生活和工作的条件始终是非常艰苦。本着“求是”学凤和“勤朴”的校风,农学院师生的学术研究空气仍是十分浓厚。每每“初至一地,草草定居,立刻上课,一条板凳可以坐几个人,一块木板,可以当课桌,倒过木箱,就是实验桌,竖起木箱就是图书架。警报声中,山洞里、国垄上,亦可以口讲指画”〈《国立浙江大学概况》〉。平时实验,以木炭代酒精,以酒杯代烧杯,没有自来水以抬高的水缸或木桶联接皮管代替。由于教室紧张,白天时间安排不下,就排在晚上傲,直到得到满意的结果为止。晚上没有电灯就在拥油灯下专心刻苦学习。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一• 56 •。
批批学生完成了学业,走向了社会。至今不少毕业子艰苦抗日战争时期的老校友,追忆往事时,对母校的“求是”学风仍赞叹不已。
在湄潭时期教师的生活非常艰苦,但环境优美清静,无敌机的侵扰,能充分利用时间刻苦研究,各系均开展学术讨论。读书报告是四年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教师的指导下,每周由学生轮流作报告,全系教师参加评议,既严肃又认真.主讲学生往往被提问得满头大汗。
这是对学生智能培养极好的锻炼。在科研方面尽量利用农场和实验室的条件,进行各种研究。或进行植物资源,农业生产、农业经济及社会等调查,均取得了不少成绩。
学校不仅对学生的智育有严格的要求,对学生品德和体育也很重视。对严重违反校规的学生,除教育外,不讲情面,按章办事,直至开除学籍,从不姑息迁就。1P. 对同学的困难和• 57 •正当的事求则千方百计加以帮助解决。为丁锻炼师生体魄,利用天然江河在泰和赣、宜山龙江、湄潭湄江均开辟游泳场,空可桢校长带头参加游泳,为师生树立了榜样,形成师生体育锻炼的风气,对加强师生员工体质有很大的帮助。1942年5 月4 、5 两天,在湄潭运动场召开了抗战时期第一次全校春季运动会,农学院男生取得了全部径赛的第一名;女生成绩更好,除垒球掷这外,包揽了其他田径项目的第一名;还有不少第二、三名为农学院学生所得。
(二)西迁中始终不忘服务于社会百迁途中,虽然行踪不定,条件艰苦,但出于为社会造福的办学宗旨,农学院在西迁中结合本院特点始终不忘为社会服务如在江西泰和时期,与江西省合办了沙村示范垦殖场,• 58 •·、为解决战时难民安置及粮食紧缺等困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在广西宜山时期?农学院接办了标营区农场,并计划兴建小龙乡农场,只因时事关系未能如愿。
在贵州七年定居时期,农学院经办了贵州的农业职业教育,兴建湄潭农场、规划、设计漏城八景,并先后在遵义和湄潭两地r 进行马铃薯、番茄种植的推广,黔北病虫害防治的推广,优良蔬菜品种如洋葱、花椰菜等,种子的推广、西瓜种植及胡桃育种的推广等。
(三)生活艰苦,仍坚持孜孜为学农学院的学生多来自东南沿海一带,抗日战争爆发后,家乡大多沦陷,家庭经济来源中断, 日常生活陷入困境。为此学校开畏了各种工读活动如打字、缮写、油印、清扫、挖树坑•. 59 •等以解决同学的困难,维持他们的最低生活需要,同时又培养他们独立工作的能力和自立的思想。使他们坚持在昏暗的油灯下,孜孜不倦学习,完成学业口当时教师的生活亦是十分艰苦,他们与学生共度这个非常时期。一些教授?身穿补丁大褂,不管“茶炉未熟,米瓮已空,仍然钻进实验室里,完成他的试验,发表他的文章”。
(《固立浙江大学概况》、《十年教训》诸葛麟〉“学理之研讨重于物质之享受’\这是浙大师生所共同具有的信念,也正是浙大传统学风的体现。以致每当新生进校,老生离校,学校总是要求学生“不要忘记母校,不要忘记母权刻苦耐劳的精神”。《浙大日刊》, “毕业生应能慎思明辨,傅能日日新,又日新,以发扬而光大之;在社会服务不求地位之高,薪水。
之优,而在于努力去干,只要所干之事是吾人份内应做之事”。(《笠可桢日记》1938年6月26 日〉,经过这种权风熏陶下成长起来的浙大学生,走出校门后,也正是以这种精神作为工作、生活的原则,所以学生在社会上不浮夸,做事很勤恳,在社会上声誉亦很好。以致校外的人,碰见了,总是称赞浙大的风气朴实。
“求是”学风和“勤朴”的校风,经过抗战非常时期的实践,更加深入全体师生的心中,并且继续加以发扬。
(四)学生的抗日爱国活动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政策,造成全线节节溃退Q 浙大学生出于爱国的热忱和对日寇的愤恨,在西迁过程中,克服了种种困难,展开了各种抗日救亡活动,从1937 年到1941 年多次发动捐献、义卖宣传、慰问伤病员φ 并利用假期,学生自治会组织浙大战地服务队到前线服务, 1939 年暑假部分同学自带行李,书报杂志,从宜山出发到德胜、怀远两地的伤兵医院进行慰问,并为他们缝补衣服、演出话剧《再上前线》,伤兵大为感动,高呼“抗战到底”。1940 年第二次组织战地服务队参加同学77 人,其中有女同学17人,分救护、宣传、联络军民及歌咏戏剧等工作,由农学院学生潘家苏等率领到大塘、迁江口和宾阳等地, 自1 月1 日到2 月2 日在前线开展,包扎救护伤员,举行军民联欢,深入农村,慰劳抗属,宣传抗日,并帮助农民识字等,受到当地群众和士兵的欢迎。
〈五〉反对“思考”1941 年夏-国民党教育部为了钳制学生的民,华革命活动,打击进步势力,曾决定对各犬学应届毕业生进行“总考”。浙大学生会在进步学生的策动下,提出了针锋相对的策略p 发起了反“总考”的斗争。农学院学生在进步学生的带动下,采用不进考场、抢卷、交白卷等方式,积极参加了这一斗争。由于同学们的坚持斗争,不参加“总考”的应届毕业生,校方仍给予毕业,但部分学生受到了处分。
(六)倒孔运动和潘滕事件
1941 年12 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国民党在港官吏纷纷内逃。孔祥熙家属携带财物及狗专机飞渝,消息传出,舆论哗然,也引起国民党内部派系斗争的激化。昆明各校首先发起“倒孔运动”,进行示威游行。浙大在遵义的学生也于1942 年1 月16 日举行了示威游行。
湄潭同学收到西南联犬同学的来信和传单、分别油印张贴在文庙、北门大饭厅以及南门外一带υ 桥社原拟召开犬会,并举行示威游行,但被国民党阴谋破坏。
1942年1 月21 日晚,湄潭国民党县党部书记长叶道明等人率保警队员到农经系助教潘家书,学生藤维藻住所,进行非法搜查。叶将自己伪造均阿封反蒋倒孔宣传品及一份倒孔宣言底稿,带入房间、暗中插入-诬陷潘、藤二人,并要强行拘捕。对此吴耕民、梁庆椿、杨守珍等教授开会发表声明,对假造证据, 随便抄家、抓人,提出抗议。竺可桢校长亲自到湄潭了解情况,进行了辩护。1 月26 日,潘藤被遵义警备司令部扣留, 3 月6 日被押送重庆。由于全校长的几经调查、掌握了叶道明等人栽脏陷害的铁证,经多方营救,才于4 月27 日由全校长保释。

求是精神启迪后人 洪川

求是精神启迪后人
洪川

一、黔北山区“东方剑桥”
本世纪四十年代,浙江大学在抗日烽火中被迫西迁,经艰苦跋涉,最后在贵州遵义安顿下校本部,其文、理、工、农、师范各学院25个系分别设在遵义、湄潭县城和渴潭县的永兴汤,先后七年,直至抗日战争胜利后才迁回杭州。
在民族危亡之际,处陋室破庙之中,当年浙大师生聚集在著名科学家、教育家笠可桢校长周围,不畏艰苦,坚持教学和科研活动,出. ,, 。
了不少人才和成果。1944 年11 月,英国驻华科学考察团团长、剑桥大学教授李约瑟来到遵义和湄潭参观浙江犬学-他惊奇地说: “你们这里是东方的剑桥,值得看的东西太多了!”后来,他又撰文说:在重庆和贵阳之间,有一个小县城遵义,在那里可以找到浙江大学。“在那里,不仅有世界第一流的气象学家兼地理学家空可桢教授,有世界第一流的数学家陈建功、苏步青教授,还有世界第一流的原子能物理专家卢鹤统、王淦昌教授……他们是中国科学事业发展的希望。”浙江犬学不仅是黔北山区历史上出现的第一所正规高等学府,而且在教学科研上注重与当地实际相结合。如史地研究所编著的《遵义新志》和一大批调查研究论著,为宣传和认识遵义提供了宝贵资料;许多科研成果如茶叶-五倍子等的研究,对发展黔北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浙大在黔北传播科学文化所作的努力,对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二、深厚的感情热情的支持
遵义地区在编修新的地方志工作中,认为浙大在遵义、包括湄潭和永兴这一段历史不可无记3 正如行署前专员谢培庸同志所说s “浙大在遵义的资料是地方志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浙大的求是精神,它自号优良传统,对今人后λ都能起激励作用。要加紧做好收集资料工作。”遵义地区地方志编篡委员会于1987 年秋季派人专程赴杭州和上海征集资料。这一措施二得到了浙大学校的热情支持和帮助。众多的浙大校友一一当年的老师、同学,今天在不同岗位上的专家教授和负责同志,普遍认为遵义地区此举很有必要、很有意义。在一些座谈会上,他们深情地回忆当年在黔北艰苦环境下的拼搏精神、尊师爱生、团结互助。用木炭发动汽车头来解决做实验的电源,可是师生们把学校和事业看得比自己的家还重。正如胡永畅教授〈国务院上海经济区规划办)说的,那时大家是“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朱祖洋教授(著名土壤化学家丰浙农大名誉校长,浙江省人犬常委副主任)说z 事业心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苏步青教授〈著名数学家,复旦大学名誉校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热情地称遵义地区来人为“来自第二故乡的乡亲”。他并以校友总会名誉会长的名义写了致校友的信函,倡议曾经在遵义、湄潭学习、生活、工作过的校友都来提供资料。谈家祯教授(著名遗传学家、国际遗传学会副会长,民盟中央副主席,上海市人犬常委副主任〉热情的说s 编地方志要贯彻求实精神。他主张做任何工作都要把革命精神和求是精神加在一起,结合起来。沈德绪教授还出示了他保存了40 多年在湄潭种出的头:南瓜的照片和学习教材。吴沈纪教授复印了海外校友回忆遵酒的文章送给遵义地区。
三、优良传统启迪后人
浙大的广犬师生,坚持贯彻一个好学风,就是“求是”的精神。许多专家学者在谈到自己的成就时,总是与遵义、湄潭的深情回忆联系在一起。
昆虫学家唐觉教授近年在应用他研究蚂蚁的成果为国争了光。他说还是四十年代在贵州湄潭时看到农作物地瓜受蚂蚁之害,才开始注意研究蚂蚁的。
地理学家陈吉余教授当时刚从美国讲学回未,他介绍说,我国现代地貌学4 个分支中,有三大分支的开创是浙大在遵义时期孕育的〉它们是遥感学、河口海岸学和冰川学c我国的核弹先驱王淦昌教授有一句话2“科学虽然没有国界.但是科学家却是有祖国的。我是中国人,我愿以身许国!”他正是放弃了国外优越的工作条件,回到祖国,和浙大师生们一起西迁,一家七口,住到湄潭一间只有十几平方米的草房子里。在昏暗的桐油灯下,完成了验证中微子存在的实验方案。他的论文在美国发表半年之后,美国科学家根据他的方案,证实了中微子的存在。这一重大发现,成为1942年世界物理学的重要成就之一。
谈家祯教授说他的两篇重要论文,一篇是三十年代在摩尔根实验室完成的,使他27 岁获得了博士学位:一篇就是四十年代在湄潭唐家祠堂里完成的。
苏步青教授谢绝了日本东北帝大代渥的聘请7 辗转跋涉五千余里来到遵义、湄潭,和日本夫人住在一所破庙,即当年湄潭南关的朝贺寺里。他一家人经常吃萝卡续和地瓜充饥。就是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他和他的同事们在微分几何研究上开创了一个新境界?被国际数学界称为“浙大学派”,从而与美国、意大利两大学派鼎足而三3 他本人则被德国著名数学家誉为“东方第一个几何学家”。
感人的事例难以尽书。
时间过去了近半个世纪,我国教育科研事业都在迅猛发展。但是,当年浙大师生为振兴中华、发展教育科学事业的献身精神,在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仍然足以启迪后人,激励来者,是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