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农学院在湄潭

浙江大学农学院在湄潭
陈锡臣

1940年1月,浙江大学自广西宜山迁往贵州遵义,于2月22日恢复上课,直到抗日战争胜利,浙大在贵州定居七年。由于遵义校舍不敷应用,是年2月1日在遵义之东75公里的湄潭县扩充校址,借用湄潭县文庙为办公室,修葺城内外破旧祠堂、庙宇为各系办公室,实验室。在西门外辟农场,在北门外建宿舍、膳厅、操场和游泳池,同时在永兴场借用江西、湖南会馆设立一年级分部。农学院、理学院和师范学院的理组于6月10日在湄潭正式复课。本文仅将农学院当时的教学和科研情况回顾于后。

一、湄潭的自然环境
湄潭位于贵州东北部,全境南北长而东西狭,海拔约800米,峰峦起伏,多坡地梯田,少平原,湄江盘绕境内,多筑堰坝,提高水位,增加流速,利用水力冲击筒车,尽夜不停,灌溉沿江水田,或带动水碾、水磨,用于碾米、磨粉,有效地利用当地水利资源。
湄潭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少霜雪,夏无酷暑,凉爽舒适,是一个避暑的好地方。山青水秀,风景优美:“风水联堡的小竹林蹊径,奇畅河的绿波晚霞,佛境观音洞的清幽,七星桥下的百鸟归林”,都是师生课余之暇的游乐之处。加以人民纯朴,无日机侵扰,无警报之忧,在抗日战争期间是绝好的教学和科研之地。
湄潭县城很小,南北一条街长约一公里许,东西狭约半公里。全城坐东面西,东门傍山,西北两门为湄江环绕,有老平桥和七星桥吁通。城内只有几家小店,除茶馆外,别无娱乐场所。
平日很清静,每逢三、六、九赶场日,各地农民肩挑背负自产农牧产品,涌入贩运日用品,形成一个临时贸易市场,非常热闹,师生平日的生活用品一般均可在集市上买到。湄潭的农产品丰富,农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麦、油菜等为主。果品种类繁多如金盖梨、木瓜梨、清脆李,白花桃,硬柿、板栗,核桃,凉薯等,质优价廉,至今犹为当年湄潭师生的美好回忆。

二、农学院概况
农学院院部、教室、图书馆设在文庙,学生宿舍在梵天宫(后迁入新宿舍),农经系在财神庙。在西门外约一公里的遵义公路旁,湄江之滨,牛郎背下,贺家祠堂四周租地200余亩辟为农场,贺家祠堂设农艺系、园艺系,蚕桑系设在祠堂外的侧屋。在贺家祠堂附近高地上,新建一座二层木结构的“病虫大楼”,这是农学院最漂亮的建筑,属病虫害系。在农场东北侧的禹王宫为农化系。北侧与农场大门隔路相对的唐家祠堂设生物系。在这里形成“浙大生物科学的活动中心。”
农场分设农艺场,有水稻、棉花、玉米、大麦、小麦、油菜等试验田和作物标本区。园艺场有蔬菜、果树、花卉等试验田。农场设有办公室、贮藏室、农工宿舍等,由农艺系孙逢吉教授任场长,张鸿谟技士任农场总管,农艺系、园艺系助教分别担任分场事务,与农场密切合作,为教学科研服务。在牛郎背上建有茅亭名“七七亭”,虽然简陋,但配置于青山湄水之间,独具一格。当代教育家江问渔先生登牛郎背后赠一对联曰:“一亭坐揽溪山胜,满路争看桃李春”,可见风景之秀丽。
农学院在湄潭定居后,在困难中不断发展。1940年秋恢复了推广部。1942年增设农科研究所农业经济学部,并招收了研究生。同时,由于农场和各系的实验室、研究室的恢复和建设,使教学、科研的推广日趋正常。湄潭办学七年,农学院在竺可桢校长和蔡邦华院长的领导下,进一步发扬了求是精神,全院师生员工团结一致,追求真理,克服困难,在灯光如豆的油盏灯下,教师专心备课,编教材;学生刻苦攻读。不论寒冬酷暑,师生们到农村进行调查研究,在农场实验室搞科研,终于培养出一批批出色人才,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

三、教学工作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的高级人才,是浙江大学提高教学质量的重大目标,在德、育上要求追求真理,不畏强暴,不盲从,不附和,不武断专横,要明辨是非,坚持真理。在智育上要求有“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科学态度,在体育上要有健全的体格,肯吃苦耐劳。规定体育成绩不及格不能毕业。
(一)教学情况
湄潭时期,在物质条件很差,生活清苦,教学设备不足的情况下,为什么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就当时农学院的情况来看,有以下几个原因。
1.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由于湄潭无警报之扰又有求是的良好学风、浓厚的学术空气、民主办学的作风,师生团结和谐,生活虽然清苦,但很安全。许多知名之士和专家、教授乐于到湄潭任教讲学。据统计,湄潭时期,在农学院任教、讲学的专业教授达42名(表1)。各系均有知名的教授、学者。如农学系的卢守耕、孙逢吉、徐涉,因艺系的吴耕民、熊同和,农业化学系的杨守珍、彭谦、罗登义,病虫害系的蔡邦华、陈鸿逵、祝汝佐,农业经济系的梁庆椿、吴文晖,蚕桑系的夏振铎、王福山等。此外,生物系的贝时璋、罗宗洛、谈家桢、仲崇信、张肇骞等均为国内的知名教授学者,在农学院讲授动物学、植物学、遗传学、植物生理学、细胞学等学科,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很大的作用。教授们在教学上认真负责,刻苦钻研、认真备课、循循善诱、严格要求,深得学生的敬佩。在科研上以身作则,亲自动手,一丝不苟,想方设法克服困难,坚持科学研究。青年教师在他们言传身教的熏陶下,勤奋治学,甚至以实验室为家,安心搞研究,并写出高质量的论文。
2.对学生严格要求
(1)新生入学有较高的标准,考试成绩不达录取标准的宁缺毋滥,不予录取,保证了学生的素质。
(2)采用学分制。以学期为单位,每周上一节课(50分钟)为1学分,一次实验课(2-3小时)为1学分。“学则”规定,每学期考试不及格的课程,成绩在50分以上者可以补考一次,补考不及格的不给学分,要重读。一学期的课程不及格学分达二分之一以上的,不得补考,并作退学处理。考试作弊一经发现,轻则记大过一次,重则开除学籍。每学期开学注册,学生选课要由系主任指导、审核、签字才能生效。各系均设必修课和选修课,每个学生有主系和辅系。学完主系必修课后,可以选修辅系课程。也可跨系、院选课。学生在校四年中,必须修满130-150学分才能毕业。
学生入学后,觉得所读的系科不符合自己的志趣,在一、二年级可以提出申请转系或转院。经有关院、系审查同意,即可办理转学手续。
浙大对一年级的基础课教学非常重视。在湄潭永兴场专门设立浙大一年级分部,为一年级学生集中学习之地。设一年级主任,由理学院有声望的教授担任,如钱宝琮、储润科教授等。一年级的课程为各系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如数、理、化、生物(植物学、动物学)、国文、英文等。任课教师均请文、理学院有经验、教学效果好的教授、讲师担任。
3.重视基本训练,培养独主工作能力。实验课学生必须独立进行。例如化学实验,从洗试管、烧杯等做起,按操作规程进行实验,并将试验结果写成报告。如果分析结果误差太大或报告不完整,经教师审批,不合格者必须另挤时间重做。又如生物实验,从使用、保养显微镜,到绘制图表均有严格的要求。绘图要准确,不得涂抹,不合格的重绘。由于要求严格,学生初学时常大大超过规定的时间,这样培养了学生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为以后学习、科研和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另一方面,同学借用仪器物品,必须保持清洁,完整无损,如有损坏按半价赔偿,遗失物品照价赔偿。这对培养学生爱护公共财物的习惯,有很大的作用。
4.学生刻苦学习。当时学校经济困难,贷学金数额有限,奖学金名额更少,经济困难的同学靠学校各种工读形式如打字、刻写蜡纸、油印、清扫、勤杂等工作来维持生活。就在这种困难的岁月里,学生们仍在油灯下孜孜不倦,刻苦学习,探讨学问。有的同学利用课余时间,到茶馆占个位置,泡杯茶,买盘葵花子,就在那里看书学习;或三三两两围桌而坐,边学习,边讨论。
5.学术空气浓厚。各系师生均有自己的学会,当时有作物学会、园艺学会、农化学会、病虫害学会、蚕桑学会、农业经济学会等。学会活动除迎新送旧、组织郊游、采集标本外,还开展学术讨论、编辑刊物等,费用由会员捐助。在当时纸张、印刷十分困难的情况下,编印了《浙大园艺》、《病虫知识》、《浙大农业经济学报》事不定期的学术刊物,刊登了部分在湄潭的调查报告和科学论文。
各系四年级学生均须作读书报告。每个学生每学期作报告1-2次。事先由学生阅读有关刊物、文献,写成摘要,印发给师生;由学生主讲,师生提问,当场作答。这对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和表达能办有较好的效果。
学校还有计划地组织学术报告会,请教授或校外知名之士主讲,内容非常广泛,例如1944年4月10日请英国剑桥大学教授李约瑟作“战时与平时国际科学合作”的演讲,深受师生们的欢迎。
6.文体活动活跃。当时湄潭既无剧场,又无电影院。但学校文体活动很活跃。学生中的歌咏队就布“大家唱”,“回声”、“乌鸦”等,还有京剧团、话剧团,除学生外也有教师参加,平日弦歌不绝。每学期公演一二次,并开展抗战宣传活动,街头教唱抗战歌曲,公演抗战戏,如《在松花江上》等等;文艺团休有“黑白文艺社”、“桥社”、“青年文艺社”等各刊出生活壁报,内容广泛丰富。此外,还有“塔外画社”展出漫画和主办书画展览。
体育锻炼普遍而经常,特别是湄江游泳最受欢迎。当时的学生几乎人人都会游泳。其他球类、田径等运动,也有不少爱好者. 1942年2月5日浙江大学在湄潭举行了一次盛大的运动会。有遵义、湄潭、永兴的学生代表、浙大附中、员工子弟小学和教职员工代表组成六个代表队参加.比赛结果:遵义队得田赛总分第一,湄潭得径赛总分第一,永兴得女子总分第一。
(二)教学效果
农学院在湄潭期间培养了一批农业科技人才。据统计1940-1946年在湄潭毕业的学生418 人、研究生13 人。如果将在湄潭学习二、三年而到杭州(1948年)毕业的学生计算在内,总计达581人,研究生为16人(表2)。这是支强大的农业科技队伍,他们在求是学风的熏陶下,为祖国刻苦学习。由于基础扎实,知识面广,独立工作能力强,适应性广,不浮夸能吃苦耐劳,做事勤恳负责,一丝不苟,因此在社会上很有声誉。在国内,他们成为一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不论在教育界、科技界或农业生产上,都作出了出色的贡献。他们中,有的成了专家、教授,有的担任了大学校长,有的取得了卓著的成绩,为母校赢得了荣誉。
1945年,不少同学应农艺系主任卢守耕教授(后调任台湾糖业试验所所长)等的聘请,相继去台湾糖业研究所、台糖公司、农事试验场工作,对台湾的糖业生产和发展作出了很大的成绩。如石守钊获美国西弗吉尼亚州立大学植物遗传博士学位,任台糖研究所所长,领导博士15位、硕士30位、学士150位进行研究开发工作,育成甘蔗优良品种4个(ROC1-4号),获台湾杰出科学人才奖。郁宗雄为著名园艺学家,育成无子西瓜,改进洋葱栽培技术,为打开外销作出贡献,在越南种植马铃薯洋葱成功,称为越南蔬菜的传人。彭声杨对蔗田杂草很有研究,著有《甘蔗杂草在生态与化学防除》专著,获台湾新闻局金鼎奖。许多同学不怕艰难困苦,勇于支援第三世界的贫困国家发展农业生产,作出了出色的成绩。出任由台湾当局派出的农耕队队长的有湄潭毕业的同学徐容章(刚果),张曾刚(加蓬),郁英彪(达荷美),董立、张曾刚(南非贝专纳),王侠(毛里求斯),谭英(菲律宾),张曾刚(加纳)并参加危地马拉农技团。他们对这些国家的农业发展作出了很大的成绩。如徐容章在刚果把不毛之地开垦成良田。此外,蔡致谟、郁宗雄、朱德琳、陈效奎参加越南农作物改良技术团,分别在蔬菜、甘蔗和病虫害防治方面作出了很大的成绩。
在台湾教育界、科技界任职的,据初步了解,有任台湾大学教授的毕中本;中兴大学的李洪潮、彭吕祜、廖士毅;中国文化大学的朱日镛等。任领导工作的有商品检验局长王宗溥,台湾省棉麻试验所所长季景元(在该所还有孙贻谋、熊光斗)。还有担任公司经理、试验场场长和研究员等职的汤冠雄、赵致康等。
不少同学在美国工作,据1987年浙大北美同学录统计,农学院师生在北美47人中,在湄潭毕业的占31人,其中任大学教授或研究员的有袁嗣良、徐拔和、雷通明、岑卓卿、赵清源、朱德林、周藕保、周学谆、方根寿、张天定等。
有的在科研机构中从事科学研究,有的在工厂担任重要职务发挥他们的才智和毅力。
以上事实证明,浙江大学农学院在湄潭的教学质量是好的.毕业的同学在工作中,发扬求是精神,不畏艰苦,敢挑重担,勇于创新,在国内外开放出灿烂之花,结出丰硕之果,为祖国争光。40多年过去了,当年在湄潭毕业的同学至今有的退休,有的去世。但是他们的光辉事迹,发奋图强,实事求是的精神,值得学习和发扬。

四、科研工作
湄潭有“浙江大学科学活动中心”之称。农学院的科研占有一席之地.当时仪器设备不多,经费困难,物资缺乏,但教师们还是千方百计克服困难,土法上马:以木炭代酒精,以土产瓷碟、酒杯代培养皿、烧杯,用木桶或水缸放在高的木架上,连接橡皮管代替自来水。杂交时用旧信封代套袋,竹签代回形针,育苗温床用木架框络上麻线,糊以棉纸,涂上桐油代替玻璃,也能达到透光保温之效。陈鸿逵教授创制的炭热力培养箱代替恒温箱,用于白木耳菌种和其他病菌的培养取得较好的效果。但农学院也有有利条件:200余亩农场,可供大田试验研究。湄潭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可以开发利用。更重要的有一支不怕艰苦,坚持科研的教师队伍。从教授到助教,不论寒暑,除教学外,活跃在农村进行调查,在农场进行试验研究,在实验室进行测定分析,各系均完成了许多研究课题,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为了检阅农学院在湄潭的科研成果,1943年2月5日,在新建的农民馆举行全院学术报告会。上午由蔡邦华院长主持并介绍了农学院三年来的科研概况,并请吴耕氏、罗登义、沈文辅三教授作大会报告;下午由各系分别作专题报告。参观农业展览,深得校内外人士的好评。参加这次报告的论文85篇,其中农艺系16篇,国艺系19篇,农化系29篇,病虫害系12篇,蚕桑系5篇,农业经济系4篇(表3)。农艺系研究内容有水稻、玉米、大麦、小麦、棉花、油菜等主要作物的选种和栽培技术。园艺系着重在蔬菜、果树、观赏植物的引种、调查、栽培、选种的研究。农化系研究土壤、肥料、农产制造,和蔬菜、谷物营养等。病虫害系着重在病虫害的调查、防治、食用菌人工培养、五倍子等研究。蚕桑系着重在柞蚕的研究。农业经济系着重搞农家经济的调查研究。
1944年农林部特约研究课题有《除虫菊枯病之研究》、《五倍子之研究》、《我国粮食害虫生物防治之研究》、《我国主要蔬菜中维生素之研究》、《耕者有其田之研究》,分别由陈鸿逵、蔡邦华、祝汝佐、罗登义、吴文晖教授主持,补助研究费10万元。1945年增加《水稻多收栽培法》和《蓖麻良种选育》两课题,分别由卢守耕,肖辅、叶声钟教授主持,经费增为31.5万元。
农学院的科研成果,大部分补充教材内容,有的论文发表在《浙大园艺》、《病虫知识》,《浙大农业经济学报》,《广西农业》、《中华农学会报》、《科学》等刊物上和国外的杂志上,有的密切结合当地生产推广马铃薯、番茄、洋葱、花椰菜、西瓜、甜瓜等良种和栽培技术,很受农民的欢迎。果树优良品种的调查和发现,为选种、繁殖推广打下基础。黔北病虫害防治的推广,对农业生产起很大的作用,五倍子的研究为80年代的开发利用创造了条件。随着农业技术的推广,对普及农业科学知识、提高人民文化水平起到较好的作用。

表1 农学院在湄潭先后任教的教师

教授 讲师 助教
农艺系 卢守耕(主任)、孙逢吉、徐涉、金城、叶声钟、肖辅、于景让 胡式仪、过兴先、陈锡臣 刘泰、朱德琳、高之尧、金逸民、汪丽泉、林世成、张佩英
园艺系 吴耕民(主任)、林汝瑶、熊同和、邵均(森林) 储椒生、蒋聪强 蔡致谟、黄佩文、成汝基、赵荣琛、陈学平、楼作秋
农化系 杨守珍(主任)、罗登义、*孙羲、彭谦、曾慎、王世中 白汉熙、朱祖祥 吴志华、陈善明、檀耀辉、雷通明
病虫害系 陈鸿逵(主任)、蔡邦华(院长)、柳支英、刘淦芝、*杨新美、祝汝佐、*陈家祥、李凤荪 唐觉、葛起新、李学骝 陈效奎、王就光、方仪、王铨茂、张宗旺
蚕桑系 夏振铎(主任)、王福山、*吴载德 郑蘅 孙承铣、章作蕃、檀寿同
农经系 梁庆椿(主任)、吴文晖(主任)、罗凤超、张德粹、沈文辅、张人价、王德崇、张国维、雷男、谢哲邦、韩雁门、石坚白、许道夫、*陆年青 钱英男、赵明强、陈豪楚、贾健 李秀云、张海帆、陆承祖、王培埙、韩仙芝
合计 42 15 30

注:有*号的为副教授

表2 农学院在湄潭学习、毕业同学统计(1941-1948)

系别 农艺系 园艺系 农化系 病虫害系 蚕桑系 农业经济系 合计
1940 ll 3 6 6 2 8 36
1941 8 8 7 7 2 13 45
1942 14 10 5 3 2 25 59
1943 10 3 11 2 1 28(3) 55(3)
1944 20 10 13 5 2 35 85
1945 9 5 11 3 1 26(9) 55(9)
1946 20 10 18 2 2 31(1) 83(1)
1941-1946 92 49 71 28 12 166(3) 418(3)
1947 18 12 10 2 39(2) 81(2)
1948 10 19 12 2 1 38(1) 82(1)
总计 120 80 93 32 13 243(16) 581(16)

注:括号内数字系硕士研究生。1940-1946年湄潭毕业同学为418人,研究生13人,共431人。1940-1948年毕业生为581人,研究生16人,共597人。

表3 1943年2月5日农学院在湄潭学术报告会论文
大会报告
吴耕民 抗战后中国园艺之改进
罗登义 钼镍之元素在农学及农业上之新意义
沈文辅 从农民节说到农学院之职责
农艺系
(1) 卢守耕 迁湄二年来水稻育种之成果
(2) 卢守耕 籼粳之比较研究
(3) 卢守耕 水稻栽植疏密对于产量及其他性状的影响
(4) 孙逢吉、刘泰 芸苔属之杂种优势
(5) 卢守耕 胡麻之自然杂交率
(6) 孙逢吉 芸苔属花粉率大小之研究
(7) 孙逢古、刘泰 葱菜(芥菜类新突变品种)之研究
(8) 孙逢吉、刘泰 大油菜与小油菜分类地位之检定
(9) 胡式仪 水稻直播放之比较
(10) 胡式仪 米之胀性研究
(11) 卢守耕、过兴先 玉米自交单交及测交之比较
(12) 孙逢吉、过兴先 美棉生殖生长与气候之关系
(13) 孙逢吉、过兴先 美棉之生长曲线
(14) 陈锡臣 小麦品种适应性之研究
(15) 陈锡臣 小麦播种期、播种量和播种法之研究
(16) 陈锡臣 小麦施肥量及施肥期之研究
园艺系
(1) 林汝瑶、蒋聪强 湄潭之特殊观赏植物
(2) 熊同和 植物无性繁殖之研究
(3) 吴耕民、赵荣琛 甘薯多收栽培试验
(4) 吴耕民、赵荣琛 洋葱在贵州栽培法之研究
(5) 吴耕民、赵荣琛 地瓜(豆薯)留种试验
(6) 吴耕民、赵荣琛 豌豆周年供应栽培试验
(7) 吴耕民、赵荣琛 数种重要根莱类产量比较试验
(8) 吴耕民、蔡致谟 辣椒之品种与分类
(9) 吴耕民、蔡致谟 南瓜之品种
(1O) 吴耕民、蔡致谟 萝卜之品种
(11) 吴耕民、蔡致谟 湄潭莴苣笋之品种
(12) 吴耕民、蔡致谟 湄潭西瓜试验经过
(13) 吴耕民、蔡致谟 湄潭甜瓜试验经过
(14) 赵荣琛 印度南瓜与中国南瓜自然杂交之初步研究报告
(15) 赵荣琛 菜豆之遗传
(16) 吴耕民、蒋聪强 湄潭之李
(17) 吴耕民、蒋聪强 黔滇梨之优良品种
(18) 吴耕民、蒋聪强 湄潭之胡桃
(19) 储椒生 柞菜遗传之研究
农化系
(l) 杨守珍 影响豆薯根部产量及品质之因子
(2) 杨守珍 豆薯各部杀虫作用之研究
(3) 杨守珍、冯慧 酱油及其渣滓中游离氯化纳测定之方法
(4) 杨守珍、王灵芳 虫白蜡提取方法及其溶解度之研究
(5) 彭谦、朱祖祥 粉体土壤酸度试剂配制反应用
(6) 彭谦、朱祖祥 土壤中置换性盐基总量之测定
(7) 彭谦、陈善明 媚潭茶树土壤之调查
(8) 彭谦、朱祖祥 士壤之有效养分含量与菜子产量之关系
(9) 彭谦、唐耀光 湄潭近郊土壤剖面之研究
(10) 罗登义 豚小米及德小米中之腈类
(11) 罗登义 耘小米及粘小米中腈类之营养价值
(12) 罗登义、吴志华 中国米之氨酸及腈类酵素之分解力
(13) 罗登义、吴志华 中国米之滴定酸度氧离子浓度及缓冲作用
(14) 罗登义、吴志华 有机酸及有机盐对于米腈类之胶化作用
(15) 罗登义.吴志华 贵州叶菜类中腈类之可给率
(16) 罗登义、吴志华 施肥对小麦面的酸度及缓冲作用之影响
(17) 罗登义 黔北人民之营养
(18) 罗登义 战时大学生之营养
(19) 罗登义、朱汝璠 爬山豆中腈类之研究
(20) 罗登义 贵州蔬菜水果中维生素P之研究
(21) 罗登义、吴志华 贵州柑桔中之维生素P
(22) 罗登义、张益超 中国辣椒中之维生素P
(23) 罗登义、吴志华 各种元素对绿豆发芽时维生素P生成之效果
(24) 罗登义、陈善明 光线在绿豆发芽时对于维生素P生成之效果
(25) 罗登义、陈善明 蔬菜中维生素P稳定性
(26) 白汉熙 一具适用于乡村环境之阶温培养箱
(27) 白汉熙 采摘期与采摘方式对茶叶含单宁量之影响
(28) 白汉熙、朱祖祥 全国酒曲微生物之调查三则
(29) 白汉熙 农家类肥贮存方法之研究
病虫害系
(1) 陈鸿逵、杨新美 白木耳之培养研究
(2) 葛起新 湄潭竹类病害之调查
(3) 陈鸿逵、葛起新 湄潭茶树病害之研究
(4) 蔡邦华、唐觉 五倍子之研究
(5) 祝汝佐 中国桑虫之研究
(6) 杨新美 贵州食用蕈人工培养之初步报告
(7) 唐觉 稻负泥虫之研究
(8) 唐觉 湄潭卫生昆虫之调查
(9) 蔡邦华、李学骝 西南各省煌虫之分类
(10) 蔡邦华、陈效奎 马铃薯蛀虫初步研究
(11) 蔡邦华、陈效奎 黄蚂蚁之初步研究
(12) 蔡邦华、张宗旺 稻苞虫之猖獗与插秧期之关系
蚕桑系
(1) 夏振铎 蚕桑系三年来试验研究概要
(2) 夏振铎 柞蚕寄生蝇之初步观察
(3) 王福山 上簇吐丝中蚕儿绢丝物质之增长现象
(4) 王福山、郑衡 柞蚕卵物理性状之研究
(5) 吴载德 家蚕柘叶饲育试验
农经系
(1) 钱英男、赵明强 遵义之农家经济
(2) 吴文晖、赵明强 湄潭之农家经济
(3) 吴文晖、赵明强 德江之农家经挤
(4) 张德粹、张海帆 湄潭信用合作社之概况

(本文作者:浙江农业大学教授、顾问,浙大农艺系1939届毕业生)

《浙江大学农学院在湄潭》上有3条评论

  1. 您好!我是湄潭县白酒企业,请问在哪里能够查找到农学院白汉熙、朱祖祥 全国酒曲微生物之调查三则这个历史资料?用作企业历史资料记载,谢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