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近代最早的高等学校一一求是书院

浙江近代最早的高等学校一一求是书院
许建平
杭州大学学报,第17卷第2期,1987年6月

  1897年开办的杭州求是书院,是维新运动的产物。它是我省新型书院、学堂中的一面旗帜,不久发展成为省内近代最早的高等学校。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它是我省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推动爱国救亡运动的一个中心,在浙江近代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一)
  求是书院是经维新志士汪康年等的多方努力,在杭州知府林启的支持下创办的。他们倡办新型学堂的目的,是为了救亡图存。当时,日、俄、法、德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中国的民族危机迫在眉睫。它宣告了洋务派“自强新政” 的破产。严峻的事实说明:面对列强们的入侵,中国古老的封建武库中己找不到现成的武器。“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成为觉悟的人们对救国道路的抉择。①梁启超提出:“变法之本在育人材,人材之兴在开学校。”严复说:“欲”开民智,非讲西学不可。”②办学堂、学西学,成为维新运动的一个重要方面。
  为了在杭创办新型学堂,汪康年、陈仲恕从甲午战争(1894年)后就“各方奔走,宦绅梗阻,久久不得行。”③1895年汪康年得悉杭州某僧寺以事没收为官有,冒暑困扰,请求改寺为崇实学堂,因守旧势力反对未成。④两年后,林启调任杭州知府,他积极支持汪康年倡办新学。顶住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反对者包括保守的地方士绅、浙省京官、普慈寺僧及外国人。⑤在浙江巡抚廖寿丰的支持下,于1897年2月就寺设学。“虑杭绅或又中阻,定名为求是书院。”地点在原普慈寺(现大学路省中医学院内)。林启任总办,他发布了《招考求是书院学生示》。第一批招生三十名, 学生为二十岁以上经考试择优录取的举贡生监。同年5月21日(阴历4月20日)正式开学。⑥
  林启的办学宗旨是救亡图强。当时国内已办、可借鉴的新型学堂寥寥无几。林启为此曾向梁启超请教。梁针对洋务派办学只重西文西艺的弊病指出:“国有艺才而无政才也,……其终也必为他人所用”。培养人才, 以“讲求古今中外治天下之道”,“ 参合之于西政以求致用者, 为第一等”。他主张:一、聘通古今中外者为总教习。二、日课要以中外政学之书为定课。三、月课多用策问体。⑦ 可见, 梁启超把培养有政治头脑、关心国家命运的人放在首位。林启在办学实践中, 吸取了上述主张中的正确因素。他在教学内容、教育方法、学校体制几方面进行了探索和改革。
  求是书院聘请美国学士王令赓教授英文、物理、化学。由中国教员讲授算学、经史。学制五年。⑧ 在教学内容上, 注重于关心时务, 学西学。林启要求报名入学者“先试经义史论时务策。”学生课余时对“时务尤当留心”,“流览经史古文并中外各种报纸。”还规定每月月考, 化学、算学、语言文字各课设奖一至五名,而经史策论设奖一至十名。⑨可见, 时务成为该院入学考试、月考, 课余自修的重要内容。目的是培养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人。
  求是书院对国文课的设置和教学方法很有特色。国文课可以说是现在语文、政治课的结合。国文课每月考试的内容多是时务策论。⑩ 学生钱均夫回忆道: “ 国文不是由教授直讲,而由学生自行研阅, 疑则发问, 教师解答,……学生必须日作札记, 每晚呈缴, 由教师批改。”⑪ 这种启发式教学法, 使学生广开思路。这与当时大且存在的诵习八股的书院, 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求是书院课程以学“西学”为主。“西学”是资产阶级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课程有国文、理化、算学、英文, 不久增日文、体育课。物理、化学取自美国中学课本。算学课本为《笔算数学》、《代数备旨》、《形学备旨》、《八线备旨》等。这些是中国近代最早的自然科学课本, 多为外文版的中译本。⑫ 该校课程不断增加, 难度也加深。1903年课程有经学、中外政治、中外史学、中外舆地、算学( 代数、几何、微分)、物理、化学、图画、外文(日文、英文、法文)、天文、体操。⑬ 陆续开设的还有博物、生物、经济、音乐等课。正科学生要求读第二外语。鲁迅曾回忆一八九八年他求学的情形, 他对绍兴的中西学堂“却也不满足, 因为那里只教汉文、算学、英文和法文。功课较为别致的, 还有杭州的求是书院,然而学费贵。”⑭ 于是, 鲁迅到免费的南京矿业学堂就学。这说明, 开办仅一年的求是书院已很有声誉。
  该校的师资力量也不断加强。如1903年预科的外国史地、博物、生物等课分别由四个日本教员讲授。正科的一些主课由两个美国教员担任。其中, 亨培克博士学问渊博、讲课得法, 深得学生好评。亨培克回国后随威尔逊总统出席巴黎和会, 并曾任美国国务院远东司司长。该校师资力量雄厚, 尤以国文程度之高著称全浙。国内学者名流宋恕(平子),陈佩忍(去病),张宗祥(阆声)等曾任汉文教员。陈去病讲课“循循善诱”,同学“莫不翕服”,他“以大无畏之精神, 提倡民族主义、讲演革命学说,一般学子,咸相感动。”⑮
  求是书院注意从思想上引导学生, 把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赫胥黎的《天演论》等列为人人必读之书。⑯ 当时, 章太炎曾到该院演讲。因宣传反清而遭到追捕。⑰ 维新派知名人士宋恕曾任汉文教习。学生许寿裳回忆道:“犹忆首次作文,题曰‘言志’。余答谓志在救国、吸取新文明、推翻旧制度。文辞幼稚, 自不值一噱,不意其中有‘二千年之专制, 痛甚西欧;廿世纪之风潮,定来东亚’等语,先生乃施以密圈, 大为赞许”。“又忆札记第一条读天演论察变篇, 略言物竞天择之理,……先生细字一长评, 称有心得, 并举以示人。小子受此鼓舞, 于是感激涕零, 益自奋发, 生平粗知学问, 益自兹始也。”⑱ 钱均夫也曾写道:“宋先生学问德望为海内冠,……年事虽高,而思想甚新”,“宋先生在校未到一年, 学生受益甚多,而校风顿变。”⑲
  从学校体制上看, 求是书院不同于学八股考科举的旧式书院, 也不同于洋务派以学西文、西艺为主的语言学堂和军事、技术学堂。
  清代的旧式书院是科举制的附庸。科举内容以八股为主,起源于明代。清乾隆时, 科举内容又添小楷。当时的学校、以考课为主的书院, 都以八股、诗赋、小楷为教学内容。由于八股文出题限于《四书》、《五经》, 于是出现非此不读的状况。这种因“八股清通, 楷法圆美” 中举的高科进士,“竟有不知司马迁、范仲淹为何代人,汉祖、唐宗为何朝帝者!若问以亚州之舆地、欧美之政学,张口瞪目,不知何语矣!”⑳ 科举制的结果是愚民误国。清末的教育体系完全受科举制的支配,引导学生充当没落的封建制度的牺牲品, 完全违背时代要求。
  洋务派从1862年兴办京师同文馆起, 陆续兴建了外语、军事、技术方面的学校。由于洋务派办教育的主要经费源于海关拨款。海关大权被英国人掌握, 他们进而控制了学校, 使学校带有浓厚的买办性。如洋务派办的京师同文馆, 从经费、聘请校长和教职员、都被英国人赫德一手包办。㉑ 该校1876年公布了八年课程表, 已设有数、理、化、航海、测算、机器、万国公法等课。事实上, 据1879年至1898年该校历年参加大考人数统计可知, 外文参加大考共385人次,其他诸学科参加大考总共才303人次。这与京师同文馆在学生学通外文后“只准兼习一艺”的要求相符。可见, 洋务派兴办的最高学府京师同文馆,实际上只是外语学校。㉒ 再则:这些学校未脱离封建教育体系。洋务派办学的目的是培养涉外、军事技术人才。甲午一役证明: 这对付不了洋人、也抵挡不住外国炮舰。这些学校在引进和传播西方科技知识、培养早期的科技人才等方面, 都是最早的开端, 应予肯定。但由于办学者的目的和局限,学校的性质、教育制度、教学措施都未得到根本的变革, 因而成效甚微,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求是书院开办时(1897年),在学校体制、教学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 脱离了不问政治、不关心祖国前途命运、以科举为核心的封建教育体系。它属于近代新式书院。该院成立后不久即发展为高等学校。1901年改称求是大学堂。次年改称浙江大学堂。两年后改为浙江高等学堂。据1903年清政府公布的“癸卯学制”,高等学堂设于各省城, 为大学的预备科,属于高等教育的第一阶段。㉓ 从1902年《浙江大学堂章程》所列课程来看, 其深度有的相当于现在高中、有的介于高中与大学低年级之间。由于西方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引进, 及其与我国教育的融合有一个过程。教育体系本身的发展、完善也有一个过程。我国在1903年至1922年之间, 都把大学预科列为高等教育的第一阶段。日本直至1946年才取消大学预科制。㉔ 因此,根据我国当时的教育状况, 求是书院属于大学预科类型的高等学校。
  “戊戌维新”失败后,慈禧太后下了“停罢学堂”令。㉕ 在旧守势力的压力下,当时求是书院退学者达十分之八、九。㉖ 但该院作为维新运动在教育方面改革的成果延续下米。这从一个侧面说明: 戊戌维新运动使中国文化的传统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封建科举制已开始从根本上动摇了。新式书院属于新的上层建筑范畴, 它在封建社会内部萌芽、发展,起了瓦解封建统治基础的作用。创办者林启等为开明的地主阶级改革派,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第一批招生要求有出身的“ 举贡生监”,并要“邀同本地公正绅士出具保结”等) ,㉗
但这属非本质的支流。列宁说:“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 而且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酉。” ㉘
  求是书院的特点与意义主要有:
  一、它的创办走在时代的前列,早于戊戌变法一年多。
  二、科举制正式废除于1905年。求是书院从1897年建立时起,就与科举制为核心的封建教育制度分道扬镰。
  三、从当时已创办的属文理科性质的新式书院中,上海正蒙书院为小学,求是书院为我国最早的文理综合性高校级新式书院之一。
  四、全国各地在戊戌变法前已兴办的较高级的新式学堂主要有: 创办于1893年, 两年后改为专习外文的湖北自强学堂。兴办于1895年,属工科大学的天津中西学堂头等学堂。1897年年10月开办, 属文理科的长沙时务学堂。1898年兴办, 属政治、工科大学的上海南洋公学上院。求是书院是我国最早的文理综合性普通高等学校之一(它冠以书院, 性质与新式学堂相同)。㉙ 该院对中国传统的教育、知识体系进行了较大的变革。可视为我国近代教育的开端及发源地之一。梁启超曾于1897 年写道:“浙中此举,为提倡实学之先声。”㉚
  求是书院名称仅存四年。由于清政府连续下令, 该院从1901年起三年内三易其名,而学校的性质不变,直至1914年停办。㉛ 为论述方便,本文中统称之为“求是书院”时期。

①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②引自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大事记》第72页。严复《原强》,载《戊戌变法》三。
③陈仲恕:《本校前身——求是书院成立之经过》,载1947年《国立浙江大学同学会会刊》第9页。
④汪诒年编《汪穰卿(康年)先生传记遗文》第66页。载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1辑第5册。
⑤宣统《杭州府志》卷l22,名宦7,第7页。
⑥同注③。
《经世报》二,学政一, 杭州府林太守启《招考求是书院学生示》、《求是书院章程》。
《杭州府志》卷17, 学校4。
⑦梁启超: 《与林迪臣太守论浙中学堂课程应提倡实学书》,文载《饮冰室合集》,文集第二册,上海中华书局1941年版。
⑧《杭州府志》卷17,学校4,第2页。
⑨《经世报》二,学政一,《招考求是书院学生示》,《求是书院章程》。
⑩同注⑨。
邵裴子:《校史讲述》, 文载1947年《国立浙江大学同学会会刊》第14页。
⑪钱均夫: 《求是书院之创设与其学风及学生活动情形》,载1 947年《国立浙江大学同学会会刊》第11页。
⑫赵继昌:《求是书院史略》,邵裴子:《校史讲述》,出处同上,第12、14页。
陈景磐:《中国近代教育史》第73页。
⑬1902年《浙江大学堂章程》, 现存浙江图书馆古籍部。
⑭鲁迅:《琐记》,见《鲁迅全集》第2卷,第293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注:求是书院收膳费,不收学费,见《浙江潮》第8期, 第165页。同注③,第10页。
⑮1935年《旅沪浙江高等学校同学会会刊》第32、59、61、67、70-73页。现存浙大档案室。
⑯郑晓沧:《戊戌前后兴学纪要与林启对教育的贡献》,文载《浙江文史资料选辑》一,第112页。
⑰陶成章:《浙案纪路》上,第一章第二节,引自《辛亥革命》三,第1页。
⑱许寿裳:《宋平子先生评传序》,见苏渊雷:《宋平子评传》,1944年正中书局版。
⑲同注⑪。
⑳康有为:《请废八股试帖楷法试士改用策论折》,引自《戊戌变法》二。
参见顾树森:《中国历代教育制度》。
陈元晖等著:《中国古代的书院制度》。
㉑陈景磐:《中国近代教育史》第93页。
㉒朱有瑙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册,第23、61-63、71-72页。
㉓《奏定高等学堂章程》,引自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册,第561页。
㉔蔡克勇:《高等教育简史》,第73、134-136页。
㉕《光绪谕折汇存》卷十九。
㉖同注⑪。
㉗同注⑨。
㉘列宁:《评经济浪漫主义》,载《列宁全集》第2卷, 第150页。
㉙1902年《钦定高等学堂章程》,见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册,第533-538页。
㉚同注⑦。
㉛《国立浙江大学沿革表》,载1947年《国立浙江大学同学会会刊》第8页。

(二)
  求是书院是我省十九世纪末维新变法, 二十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阵地。
  1898年任该院监院的陈仲恕写道: “时康有为任总理,……迭奉上谕, 催各省于各府县,开办学堂,期限綦严,抚院遂以求是书院为筹设学堂总汇之所。” ㉜ 当时, 宁波储材学堂、绍兴中西学堂、湖州崇实学堂、温州中西学堂和利济学堂先后开办, 掀起我省近代兴办新式学堂的热潮。㉝
  求是书院在“戊戍新政时, ……以有志于讲求新学者为合格, 一时应试者极为踊跃。”该院成为有志青年的荟萃之所。戊戌“政变后, 退学者甚众, 留者不过十之一二, 故陈师尝谓此辈不退学者诚为认识国事力求新学之学生。”㉞ 他们形成了一支富有活力的政治力量, 在二十世纪初的人民斗争中发挥了作用。
  1900年8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清朝统治集团逃往西安。唐才常领导的维新派武装“自立军”准备起兵, 被张之洞镇压,唐才常等二十余人被杀。这是戊戌变法失败、六君子弃市后又一大惨案。“求是同学于庚子(1900年)暑假后回院, 彼此相见, 论及时事, 孰不愤慨。”学生“蒋百里(方震)有吊唐才常诗”,引起了一场风波。在林启、陈仲恕的保护下, 蒋被送到日本留学。㉟
  该院学生痛恨清统治的腐败, 组织励志社。该社工作分对内、对外两种。对内工作有:
  一、举办书报阅览室和读书会。
  二、举办演讲会, 向低年级同学讲演新学, 灌输新知识。此外还有“文课竟作”,由高年级同学评阅。㊱ 这些活动带有浓厚的政治内容。如1901年夏, 曾发生了轰动杭城的“罪辫文”案。㊲
  励志社的对外工作有:
  一、响应白话报运动。《杭州白话报》1901年创刊, 以宣传民主革命、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为宗旨, 是清末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报纸。求是书院孙翼中、汪曼锋等曾主持、参加该报的编辑、撰稿工作。㊳ 同学们还集资订阅该报, 分送附近茶房酒肆, 并进行讲解。㊴
  二、改革私塾。1902年春, 杭州淳佑桥石板巷一姓蔡的私塾教师响应新思想,求是书院学生与其立约,改名新民民塾。求是学生汪嵚(字曼锋)编写课本,取代《百家姓》、《千字文》等旧课本。他还当了该校的管理人。新民民塾教师的薪金,一部分由求是学生集资供给。它是杭州改革私塾的创始。㊵
  三、创办“两浙公学”。《浙江潮》第八期《浙江省会学校一览表》中“两浙公学”一栏, 详细刊载了该校的有关情况。“两浙公学”可称为杭州第二所高等学堂。创办者之一“励志社”,就是求是书院的学生组织。同时该校的课程、体制都仿照求是书院。该校的学级定为“高等普通学”。“两浙公学”的意义在于:这所高等学校由学生创办管理, 办事人员、教习也以学生为主。更可贵的是它实行无报酬的义务教育, 反映了学生们改革旧教育的创造性和献身精神。虽然该校存在时间不长, 但在我省, 我国近代教育史上是不可多得的。㊶ 这些活动表明:求是书院孕育着民主革命的思想, 该校学生是一支传播资产阶级新文化的生力军。
  清政府1903年公布的“癸卯学制”中, 规定了《各学堂管理通则》,其中订立了“学堂禁令”。主要有:不准干预政治;不准妄发议论和著书立说在报刊上发表;不准私充报馆主笔和访员;不准结党集会演说等。㊷ 用专制压迫对付学生的革命运动。求是学生的进步活动, 大胆冲破了当局的重重禁令。同时,还与校方的守旧势力进行了坚决的斗争。1901年10月出任该院总理的劳乃宣, 是典型的封建统治的卫道士。㊸ 他任用亲信戴劼哉等为稽查, 用封建家长制方法治校。1903年3月16日,戴某假借一学生失窃,要挟劳乃宣,斥退了六名学生,行打击进步学生之实。师生忿忿不平,向劳乃宣申述。劳则以“尔等合则留,不合则去”相威胁。学生们不屈服, 相继签名退学者达八十余人,占全校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二。表现了学生们誓与封建势力斗争到底的反抗精神。㊹ 他们把反封建、争民主看得高于一切。当时类似的反封退学事件还发生在:上海南洋公学、浔溪公学、南京陆师学堂、杭州蕙兰书院、毓元学堂。 ㊺ 酿成了前所未有的退学大风潮。浙江高等学堂退学事件引起了社会上的广泛重视,也使该院元气大伤。“两浙公学” 的建立与此有关。劳乃宣不得不于当年夏季辞职。但封建势力并未退出此阵地。这年“秋招考新例颇苛,遇有稍涉时论,字过五百, 皆不录。”㊻ 封建势力的控制, 并未使该院学生的进步活动默尔而息。如1907年, 他们以倡导者、先锋队的姿态投入了声势浩大的“浙路拒款运动。”
  1898年盛宣怀曾与英公司签订苏杭甬铁路草约,但英方一直未履行。1905年浙江绅商创铁路公司,呈请筹办铁路。清帝准之,并废草约。但英方拒不接受,多次提出勘测苏杭甬铁路的无理要求,激起江浙人民的强烈义愤。清政府为缓和矛盾, 采取路由中国造、款向英方借的办法。1907年决定向英借款一百五十万镑。实质是以路作押、路权为英方掌握。这一借款激起了江浙人民的强烈反对。当年,“浙江国民拒款会”成立,用集股筹款的方法拒外款。㊼ 省内知识界走在斗争的前列。浙江高等学堂首先行动起来, 成立拒款会, 踊跃认股。他们发布了《浙江高等学堂致各校公启》, 邀请全市各校派代表于11月6日到高等学堂开会。会上成立了“浙省学校联合拒款会”,目的“在联络全省的学校,力拒外款。”拒款会就设在高等学堂内。接着, 他们致电全省各校, 请组织支会、积极认股、并派代表到杭开会。得到了全省各校的热烈响应。省内学界出现了认股高潮。他们还致函商务总会, 促进工商界爱国人士认股。㊽ 学生们上街下乡, 广泛宣传拒款意义, 使拒款运动在全省范围内深入开展。高等学堂在反帝拒款运动中起了宣传、组织、领导作用。这表明:求是进步师生在反帝反封斗争中成长起来。他们的社会活动, 已从宣传资产阶级新文化、新思想发展到走向社会, 发动、组织、领导群众开展反帝爱国运动。辛亥革命前, 该校进步师生己成为一支重要的力量活跃在我省政治舞台上。孙中山先生成为学生们最崇拜的“革命的伟人” , 是他们心目中“效法” 的榜样。㊾ 显示了他们奋发向上、勇于革命的精神面貌。
  《辛丑条约》后, 国内阶级矛盾空前激化, 斗争锋芒直指卖国的清政府, 形成了二十世纪初的革命大风暴。在人民革命斗争中, 那些戊戌变法中风云一时, 幻想依靠皇帝自上而下改良的资产阶级改良派衰颓没落了, 他们对下层群众的运动表现了明显的阶级敌意。孙中山、章太炎等资产阶级民主派与康、梁等改良派分野。求是书院进步学生反对清朝统治, 走向社会宣传群众、改革封建教育、反帝反封的活动, 表明他们站在斗争的前列, 实现了由维新到革命的转化。以后, 不少学生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想带向社会, 涌现了一批革命志士。如1907年参加徐锡麟安庆起义被捕、历尽酷刑、不屈牺牲的马宗汉烈士;辛亥革命杭城光复前、任浙江军政府总司令的周承菼、参谋李斐然;辛亥革命光复南京战斗中、任江浙联军总司令部首席顾问的史久光,辛亥革命胜利后第二任浙江都督蒋尊簋,都是求是书院的学生。㊿ 该校学生、后任浙江大学校长的邵裴子说:“求是书院成立不过三年, 而校内革命思想已属蓬勃且几乎普遍”,“为浙江革命思想重要源泉之一”。(51)

㉜同注③,第10页。
㉝孙茀仪:《浙江教育史略》,1931年浙江教育厅出版。
《戊戌履霜录》卷四,《戊戌变法》一,第402页。
㉞同注⑪, 第11页。
㉟钱均夫:《杭州求是书院‘罪辫文案’始末记略》, 载《近代史资料》1957年第1期,第58页。
㊱同注⑪,第12页。
㊲同注㉟。
蒋絧裳: 《浙江高等学堂年谱》油印本, 藏浙江图书馆古籍部。《蒋百里先生传》, 载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727册,第10页。
㊳《中国近代史辞典》第430页。
《浙江潮》第4期, 第4页。
陶成章:《浙案纪略》上,第一章第一节。
㊴同注⑪,第12页。
㊵蒋絧裳:《浙江高等学堂年谱》。
《浙江省会学校一览表》, 载《浙江潮》第8期, 第168页。
汪嵚,字曼锋,见《杭州求是书院同学会同学录》。
㊶同113注②,第34页。
㊷引自沈灌群:《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时期的教育》第148页。
㊸《清史稿》第42册,第12823页,中华书局1977年版。
㊹《浙江大学堂》、《浙江大学堂学生退学始末记》,载《浙江潮》第3期,第109-112页。
学生人数见《杭州府志》卷17,学校4,第3页。
㊺章开沅等著:《辛亥革命》上册,第394-396页。
㊻《浙江大学堂之近状》, 载《浙江潮》第8期,第118页。
㊼《苏杭甬路案的起因和交涉》,《拒借外债筑路》,载《辛亥革命浙江史料选辑》第252、273页。
㊽《浙路拒款始末记》,传闻五,会告第3页,议章二,邮函第5页。
㊾1935年《旅沪浙江高等学校同学会会刊》第22页。
㊿同㊾, 第40页。
《近代史资料》1957年第1期,第60、75页。
(51)邵裴子:《校史讲述》,载1947年《国立浙江大学同学会会刊》,第13页。

(三)
  求是书院培养了我省第一批具有近代科学文化知识的人才。由于师资设备不足, 该院资送一些高才生出国留学。1898年5至6月间, 资送何燏时、陈榥、陆世芬、钱承志赴日。他们进了日本第一所专为中国留学生补习日文及各学科的日华学堂。该校创办于1898年6月, 求是书院何燏时等四人是该校接受的首批学生。(52) 可见, 浙江是戊戌维新运动中选派留日生最早的省。留日是“百日维新”中文教改革的一项措施, 公布于1898年8月18日,“命各省督抚就学堂中挑选聪颖学生有志深造者, 派赴日本游学。” (54) 此后, 留日便作为一项国策。求是书院选派留日生,早于此项改革诏令。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浙江在教育方面的改革, 走在全国的前列。1901年, 该院派蒋尊簋、蒋方震、王嘉榘等十八人赴日留学。次年, 资送许寿裳、钱均夫、周承菼等赴日学习。
  当时留日生较多, 因为日本在明治维新后三十年获到很大发展, 一跃成为世界强国之一。“ 日本人向西方学习有成效,中国人也想向日本人学。” (55) 学习的目的各不相同。维新派想学习日本的明治维新, 通过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实现资本主义。“ 百日维新” 的失败证明改良道路行不通。此后, 进步青年留学, 不仅为学知识, 更重要的是寻找救国真理。据不完全统计, 求是书院在日学习的十八位学生, 学习的专业包括文、武、工、商、法、医、师范等方面, 其中学军事的有六人, 占三分之一。这是当时推翻封建统治、进行国内革命所急需的知识(56)。在这股留学热潮中, 求是书院是我省派遣留日生最早、最多的学校, 并起了推动全省选派留学生的作用。① 据1903年《清国留学生会馆第三次报告》统计,在派遣留日生的十八个省中, 浙江留学生数量名列全国第二。反映了人们寻求知识和救国真理的热情。(57)
  求是书院留日生在日本学习期间, 积极进行爱国民主宣传活动。1902年浙籍留日生在东京组织同乡会。次年出版了宣传民主革命的刊物《浙江潮》。求是学生蒋方震(字百里)是该组织的倡导者和该刊物的第一任主编。他在发刊词中写明取名《浙江潮》的用意, “浙江潮, 挟其万马奔腾排山倒海之气力, 以日日激刺于吾国民之脑, 以发其雄心, 以养其气魄。” (58) 当时各省留日生纷纷办刊物, 《浙江潮》是其中最为出色的刊物之一。该刊第五期起, 由许寿裳任主编, 许是鲁迅的密友。此后鲁迅成为该刊的积极撰稿者。《浙江潮》还在国内广为流传, 如送到长沙周南女校后, 经徐特立等先生宣传, “ 革命思想的浪潮即刻就泛滥起来, 冲动了整个学校。” 又如:光复会在浙江地区的革命武装, 有意识地将《浙江潮》的刊名嵌入“黄河源溯浙江潮”的诗句,作为光复军各级指挥人员的表记。(59) 可惜《浙江潮》仅出十期就被查封了。先后担任该刊主编的求是书院留日师生有:蒋尊簋、孙翼中、许寿裳、王嘉榘。(60) 他们都是该刊的骨干和核心。
  同时,这些人还促成了光复会的建立。1903年日俄战争前夕, 王嘉榘、蒋尊簋、许寿裳、沈祖緜(原求是书院教习)等十余“浙学会” 留日会员聚会,“认为战争势必延长, 这是中国革命的好机会。”决定成立秘密革命团体,“要用暴力发动武装起义。” 并邀集浙江在日志士陶成章、周树人等参加。他们决定派人回国, 在浙皖建立武装根据地。这直接促成了光复会的建立。该院留日师生蒋尊簋、蒋方震、孙翼中、许寿裳、王嘉榘都是光复会的会员。(61) 留学生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首先觉悟的成份, 其中很大一部分都选择了革命道路, 在革命中起了先锋和桥梁的作用。
  1900年底在日创办的《译书汇编》,是我国留日生创办的最早的进步刊物。以编译欧美政法名著为主, 风行一时。在该社十四位社员名录中, 有二名求是书院首批留日生:
  陆世芬 东京高等商业学校学生
  钱承志 帝国法科大学校学生。
  冯自由曾评论道:《译书汇编》“所译卢骚《民约论》、孟德诗鸠《万法精理》、斯宾塞《代议政治论》等,促进吾国青年之民权思想, 厥功甚伟。” (62) 求是留日生陆世芬等又设教科书译辑社。他在该社第一部出版物《物理易解》的版权保护书上写道:“窃生等在日本东京汇合同志, 设教科书译辑社, 编译东西教科新书, 备各省学堂采用。”(63) 该社是《译书汇编》社的分社, 前者以译大学教材为主, 后者专译中学教科书。可见, 求是留日生在学习期间, 仍以向国内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为己任。
  该院学生留日回国后, 积极投身国内教育事业和革命斗争。如许寿裳曾在浙江两级师范任教。蒋尊簋曾任浙江新军第二标标统, 并在杭州开办弁目学堂, 训练部队初级干部。1907年我省实行第一次征兵,“全省因为听说武备、第二标弁目学堂和蒋伯器的关系, 应征的人蜂拥而至”(注:蒋尊簋字伯器)。蒋还帮助成立了陆军小学和炮工学堂, 并派武备、弁日学堂出身的优秀分子任干部。“ 这两所学堂对于后来浙江陆军特种兵的发展和辛亥革命都起着直接的重大作用。” (64)

(52)蒋絧裳:《浙江高等学堂年谱》。
舒新城:《近代中国留学史》第23-26页,上海中华书局1927年版。
(53)《戊戌变法》4,第566页。
(54)同注①。
(55)《浙江留日学生名册》、《癸卯三月至甲辰十月浙江留日学生调查录》、《癸卯九月至甲辰三月浙江留日学生调查录》,载《辛亥革命浙江史料选辑》第40、54、68页。1942年《国立浙江大学毕业同学会第一次会员通讯录》。
李炳章(斐然),据《近代史资料》1957年第1期。
王嘉榘(淮忱),据《辛亥革命回忆录》卷4,第131页。
《浙江同乡留学东京题名》,载《浙江潮》第3期, 附录第11页。
施雨若(霖),后改学医,据《鲁迅年谱》一,第134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56)《分校分府现在人数统计表》, 载《浙江潮》第3期, 附录第12页。
注:人数除去“预备入校及卒业后留东者” 。
(57)《癸卯三月至甲辰十月浙江留日学生调查录》所附《分校分省人数统计表》,续表四,见《辛亥革命浙江史料选辑》第67页。
(58)《浙江潮发刊词》见《浙江潮》第1卷, 第1页。
(59)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上册,第224、227页。
(60)同上书。注: 王嘉祎的祎字系集字之误, 见《浙江潮》第3期,第11页。
(61)沈瓞民:《记光复会二、三事》,载《辛亥革命回亿录》4,第131、132、139页。
(62)转引自〔日〕实藤惠秀:《中国人留学日本史》第217-221页,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8月版。
(63)同注(62),第222页。
(64)葛敬恩: 《辛亥革命在浙江》,载《辛亥革命回忆录》4,第94、95页。

(四)
  中国近代有三种不同性质的教育: 帝国主义的奴化教育, 封建地主阶级的旧教育和资产阶级的新教育。从甲午战争到二十世纪初, 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地形成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迅速发展的时期。在此阶段, 资产阶级新教育与封建旧教育的斗争焦点表现在“ 学校与科举之争, 新学与旧学之争, 西学与中学之争”(65) 上。求是书院标志着我省近代新型高等教育的产生, 是省内学习和传播资产阶级自然科学, 社会科学的一面旗帜。在我省近代书院、新型学堂中都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在全国, 它是最早的文理综合性普通高等学佼之一, 开创了我国近代教育的新体例。在戊戌维新运动中, 它是全国选派留日生最早的学校。求是书院是我省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耍阵地, 有“ 东南革命策源地” 之称。(66) 该院培养了我省首批具有近代民主思想的知识人才如著名新闻学家邵飘萍、著名军事家蒋百里、曾任北京大学校长的何燮侯、蒋梦麟等。(67) 一代人才志士不断从这里涌现。求是书院这段历史, 反映了近代爱国川识分子所走的道路: 以维新救国, 学西学为起点。二十世纪初清政府的卖国及时代洪流, 把进步学生、留学生推上了革命道路, 实现了从改良到革命的转化。他们进行革命活动的主要方式为: 改革旧教育、传播资产阶级思想和文化; 留学日本、创办刊物、宣传革命、组织会党; 留日学军事、回国办学、训练新军、成为草命的发难者。进步知识分子始终是首先觉悟的社会力量, 为民族资产阶级倡导革命, “ 提供他们恰恰缺少的东西: 知识、纲领、领导、组织。”(68) 为辛亥革命做了大量的思想、组织、武装上的准备工作。有力地促进了民族民主革命向前发展。
  求是书院名称仅存四年。该校于1914年起停办六年。1928年改称浙江大学。这时已有文理、工、劳农三个学院, 十八个学科。(69) 1946年以后, 发展到文、理、工、农、师、法、医七个学院, 二十七个系, 五个研究所。不久又拥有三十一个系, 十个研究听。从一所地区性大学一跃成为全国名列前茅的著名大学。四十年代, 曾被英国的李约瑟博士誉为“东方剑桥”。① 它是现今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医科大学、浙江农业大学的共同母校。它的“求是”学风一直延续下来, 为师生们珍视、传诵并发扬。
  回忆这段历史, 可看到教育对人生、社会、政治的影响,以及教育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近代资产阶级文化、思想的引进、及其所起的作用、远远超出文教的范畴。由此掀起的教育改革、思想解放运动, 达到了空前未有的高度和深度。震撼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基础。中国人民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启蒙运动, 应上溯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其次, 它导致了近代知识分子队伍的崛起, 并成为一支不可遏制的社会力量登上政治舞台。无论维新派还是革命派,都以它的成员为领导核心。在这些青年学生中, 后来涌现了近代中国政治、文化、军事等领域中的佼佼者。因此, 在革命胜利前, 为壮大力量争取胜利, 批判“教育救国” 等幻想是需要的。但在革命胜利后, 不应否定以往办教育的努力。应当看到: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活动, 不管其主观动机如何, 客观上都为革命的胜利积累着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这段历程还表明: 近代爱国主义是与反西方入侵的救亡实践同步发展的。而救亡图存的实践又和向西方学习扭结在一起。近代爱国主义与向西方学习之间是不可分割、相反相成的。向西方学习, 应学习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一切有益的文化。摒弃资本主义一切丑恶腐朽的东西。近代世界和中国历史都表明, 拒绝接受外国的先进科学文化, 任何国家任何民族要发展进步都是不可能的。
  回顾这段历史, 给了我们一个启示: 发展教育与振兴中华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是一个生动的实例, 说明党的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 提高人们思想、政治、道德水平, 建设社会主精神文明这一战略方针, 有着深远的意义。

  作者附记: 今年是求是书院创建九十周年, 特撰写此文以表纪念。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受到毛安康、倪士毅、毛正棠先生的指导并承提供原始资料, 谨在此表示感谢!

(65)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66)蒋絧裳:《浙江高等学堂年谱》。
(67)《林启与浙江近代教有》,载《学习与思考》1984年3月号。
(68)列宁:《作保皇派资产阶级的尾巴,还是作革命无产阶级和农民的领袖? 》,见《列宁全集》第9卷,200页。
(69)《国立浙江大学沿革表》, 载1947年《国立浙江大学同学会会刊》。
(70)《怀念竺可祯校长》,引自《浙江北美校友会通讯》第9期,1986年6月。
张其昀:《本校二十周年成立纪念》,载1946年4月1日《国立浙江大学成立廿周年、 求是书院创立五十周年纪念日校庆特刊》。

国难中诞生的求是书院 ——浙江大学溯源(1897-1927)

国难中诞生的求是书院 ——浙江大学溯源(1897-1927)
◎朱之平 张淑锵 金灿灿
2011年第1期 《浙江档案》

  在浙江大学馆藏档案中有一批关于浙江大学前身——求是书院的老旧照片。这些照片虽然经历的年代久远,但是却 蕴藏着一种十分宝贵的民族精神,是浙江大学百十余年历史 文化的宝贵财富。
  求是书院的创办,是满清王朝在甲午战争中遭受惨败、 维新思潮进而风起云涌的时代背景下诞生的。1896年,调任 杭州知府的林启认为,杭州已有的书院“只空谈义理,溺志 词章”,不能适应革新与建设的需要;主张振兴实学,创办 新学,培养人才。当时的浙江巡抚廖寿丰十分支持林启的主 张,共同决定就寺兴学,开办新式学堂。经清廷批准,以林 启为总办(即校长)的求是书院,于1897年5月21日正式开 学,以蒲场巷(现杭州大学路)普慈寺为院址。
  求是书院成立以后,由于当时国内形势的变化和清 末新政的陆续推进,几经更名,先后改称“求是大学堂” (1901)、“浙江大学堂”(1902)、“浙江高等学堂” (1904);辛亥革命后,又改称“浙江高等学校”。我们以 “求是书院时期”概称这一阶段的浙江大学历史。 求是书院是为培养新式人才而建立,林启在为廖寿丰 草拟的《奏为浙江省城专设书院兼课中西实学恭折》中明确 阐明:“居今日而图治,以培养人才为第一义;居今日而育 才,以讲求实学为第一义。” 就是说,要培养一批经受西 学熏陶、可资“图治”之用的新式人才。因此,“育才、图 治”也是求是书院的办学宗旨所在。
  良好的生源是造就合格的人才的基础。求是书院对招 收学生提出了比较严格要求。根据《求是书院章程》第四 款规定,考生必须“行诣笃实”、“文理通畅”、“资质敏 悟”、“精神充足” 。特别强调“行诣笃实”,认为“讲 求实学,要必先正其志趣”,然后才能“精其术业”。由于 生源质量较好,求是书院时期培养了何燏时、蒋尊簋、蒋百 里、许寿裳、钱家治、汤兆丰、李垕身、赵乃传、朱其辉、 陈仪、邵元冲、蒋梦麟、许祖谦、堵福诜、黄学龙、张行 简、程万里、邹铨、何敬煌、徐永祚、徐守桢、杨景桢、朱 起蜇、祝文白、冯贻箴、潘渊、马公愚、陈仲陶、蒋絧裳、 赵廷炳等一大批杰出人才,为近现代中国学术进步与社会变 革作出了重要贡献。
  求是书院办学的一大特色就效仿西方教育制度,实行 “中西结合”。求是书院专门制定了《求是书院章程》, 从管理、课程、教学、经费、设备等各个方面作出规范办学 的规定。在课程设置上,开设国文课程同时,大量设置了数 学、物理、化学、史地、英语、日语、博物、音乐、体操等 西学课程,为学生“务求实学”打下良好基础。在教学安排 上,以西学讲授为主,坚持每天上五节课。在师资建设上, 延聘外籍教师教授西学课题,聘请美国人王令赓(时为育英 书院校长,后为之江大学校长)为总教席,统管书院的教学 事务。中西结合的办学特色,使求是书院学生很快接受了新 思想,开阔了新视野。
  实行严格的考试制度。在《杭州府林太守启招考求是学 生示》的通告中,明确规定考生“先试经义史论时务策”, 并规定在校学生于“朔课考试化算诸学,望课考试经史策 论”——即每月月初考算学、化学等“西学”,每月月中考 经史策论等“中学”。 以考试“西学”、策论来取代因循的 “词章帖括”,破除了科举制度的陋规。这是对当时考试制 度的重大突破。
  选送高材生出国深造。1898年9月,求是书院即选送了何 燏时、陈榥、陆世芬、钱承志等4人赴日留学,此“为各省 派往日本游学之首倡” 。此后,又多次选派优秀学生留日学 习。据1903年《清国留学会馆第三次报告》统计,浙江留日 学生总数达154名,人数之多,居全国各省第二位,而其中不 少都是求是书院学生。
  培养“惟求其是、不计利害”的求是学风。求是书院 时期的师生课堂上传播各种中西文化知识及新思想,课余 则组织“读书会”,开辟“书报阅览室”,努力解国内外时 事形势和社会现状,致力于学以致用。国文教习孙翼中还曾 担任《杭州白话报》主笔,以论说、中外见闻、杂文、译文 等各种形式批评陋俗、提倡妇女解放等,深受欢迎。学生还 积极响应《杭州白话报》运动,自行集资定购该报,并分送 到书院附近的茶馆、酒楼,供市民阅读;还定期轮流讲解白 话报。1907年,浙江高等学堂学生还积极参加“护路拒款运 动”,抵制晚清政府拟借英国贷款修长苏杭铁路,维护主权。
  求是书院是由中国人自己创办的几所最早的新式高等 学堂之一。她以“育才图治”为鹄的,以培养“新式人才” 为希冀,不仅发源了浙大百年求是文化传统,而且是浙江近 代高等教育事业的开端,书写了近代中国教育史上的重要一 页。1927年,根据当时国民政府的命令,在求是书院旧址的 基础上,改组当时的浙江公立工业专门学校和浙江公立农业 专门学校,成立第三中山大学,这是浙江省的第一所也是惟 一的一所国立大学。浙江大学的发展历史进入了一个新阶 段。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档案馆)

求是书院总办林启照片
创办求是书院奏折

杭州《白话报》图照

求是书院章程

浙江高等学堂学生参加“护路拒款运动”

求是书院体操课毕图

求是书院界碑

参考文献:
[1]王玉芝.罗卫东主编:《图说浙大——浙江大 学校史通识读本》,浙大出版社,2010年
[2]吴庆坻等纂:《杭州府志》,杭州图书馆馆藏 铅印本,民国15年(1926年)
[3]浙江大学校史编写组:《浙江大学简史》第 一、二卷,浙江大学出版社,1996年
[4]朱有献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 辑·下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
[5]《经世报》,1897年第2期

省属、在浙部属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976.10~1987.12)

1976年10月,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后,浙江省的企事业单位也和其他各行各业一样,从此走上了新的历程。,
1978年至1979年间,省内的企事业单位全部撤销革命委员会,恢复厂长、校长制。1983年至1984 年间,全省厂矿、大专院校根据干部队伍的“四化”要求,充实和调整了领导班子。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里,全省除原有的企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外,新建了长兴水泥厂、秦山核电厂、烟草公司、包装公司、保险公司、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磁记录设备公司、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等一批省直属企业。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全省的教育、科研事业也有了新的发展,高等院校由文革后期的8所增加到20所。至1984年底,全省高等院校在校学生达44883 人,全省从事专业科研工作的职工总数为17096 人。

省属、在浙部属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金会以来,全省高教系统经过拨乱反正,解放思想,贯彻执行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教育工作的一系列指示,重新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同时,根据中央确定的“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技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和“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的方针,恢爱整顿了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破坏的、撤掉的各种科研机构,落
实知识分子政策,组织科技攻关F 着手科技体制的改革,使全省的科技工作出现了空前活跃的局面。

浙江大学
“文革”结束后,省委于1977年7月调整了浙大革委会领导成员。1978年5月起,浙江大学由中国科学院和浙江省双重领导,以中科院为主。
主任 刘丹(1977.7~1979.2)
副主任 董方明 (1976.10~ 1978.10)
王正之 (1976.10~ 1979.1)
黄固 (1977.7~ 1979.1)
1979年2月,撤销浙江大学革委会,任命了校长、副校长。1981年起,浙大重归教育部和浙江省双重领导,以教育部为主。1982年6月12日,任命校长1人,并增补副校长1人。
名誉校长 刘丹(1982.6~ 1987.12)
校长 钱三强 (1979.2~1982.6)
杨士林 (1982.6~1984.2; 1979.2~1982.6为副校长〉
副校长 刘丹 (1979.2~ 1982.6)
张黎群 (1979.2~ 1980.1)
王正之 (1979.2~6)
邱清华 (1979.2~ 1980.7)
叶方 (1979.2~1982.6)
王启东 (1979.2~1984.2)
周春晖 (1979.2~1984.2)
李文铸 (1979,2~ 1984.2)
吕维雪 (1982.6~ 1984.2)
1984年2月23日,教育部重新任命了浙江大学的领导成员。1985年8月30日,经国家教委同意,浙江大学实行校长负责制,同时增补副校长1人。
校长 韩祯祥 (1984.2~ 1987.12)
副校长 吕维雪 (1984,2~ l987.12)
张镇平 (1984.2~ 1987.12)
阙端麟 (1984.2~1987.12)
胡建雄 (1984.2~ 1987.12)
路甬祥 (1985.8~ 1987.12)

浙江医科大学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省委对学校革委会的领导成员进行了调整。
主任 张庆三 (1976.10~ 1977.7)
刘亦夫 (1977.7~ 10)
余从善 (1977.11~1978.4)
副主任 霍亚夫 (1976.10~1978.的
韩光 (1976.10~1978. 4 ) .
王德友 (1977.7~1978.的
1978年4月,浙江医科大学革委会撤销,先后任命了校长、副校长。
校长 王耀亭 (兼, 1978.7~1979.3)
王季午 (1979.3 ~ 1984.lJ 1978.4~1979.3为副校长〉
副校长 王德友 (1978.4 ~ 1983 .12)
谢光 (1978.4 任命,未到职〉
李素 (女, 1978.4~1984.1)
李茂之 (1978.4~ 1984.1)
吴芝岚 (兼,女, 1978.7~1982.2)
余从善 (兼, 1978.7~1979.3)
金干 (1981.8~1984.1)
戴迪 (1981.8~ 1983.8)
1984年1月,根据干部的“四化”要求,校级领导人作了较大的调整。
名誉校长 王季午 (1984.6 ~ 1987.12)
校长 郑树 (女,1984.1 ~ 1987.12)
副校长 金干 (1984.1 ~ 1987.12)
沈成芳 (1984.1 ~ 1987.12)
姚竹秀 (1984.1 ~ 1987.12)
丁德云 (1984.1 ~ 1987.12)

杭州大学
1977年9月,省委对学校革委会组成人员作了调整和增补。1977年11月6日,杭州大学确定为综合性大学。
主任 杨海波(1976.10~ 1977.9)
刘活源(1977.9~1包78.7)
副主任 章若明(1976.10~1978. 7)
李春田(1976.10~ 1977.9)
蒋雄飞(1977.9~ 1978.7)
高竞生( 1977·. 9~ 1978. 7)
1978年7月,撤销杭州大学革委会,恢复校长制。1978年9月16日,杭州大学被确定为全省重点高等学校。1979年至1980年间,学校领导班子又进行了调整和补充。
校长 王家扬 (兼, 1978.7 ~1979.3)
陈立 (1979.3~1983.9; 1979.2~3为副校长〉
副校长 刘活源 (1978.7~1979.3)
章若明 (1978.7~ 1980.8)
高竞生 (1978.7~ 1983.9)
江希明 (1979.2~ 1983.9)
朱福炘 (1979.2~ 1982.5)
高培明 (1979.6~1983.9)
李志芳 (1980.3~1983.9)
薛艳庄 (女,1980.8~1983.9)
1983年至1986年,校级领导人作了较大的调整。
名誉校长 陈立 (1984.6~ 1987 .12)
校长 薛艳庄(女, 1983. 9~ 1986 .1) ·
沈善洪 (1986.1~ 1987.12)
副校长 谢庭藩 (1983.9~ 1987 .12)
金锵 (1983.9~1987.12)
姜新茂 (1983.9~1987.12)
夏越炯 (1986.1~1987.12)

浙江农业大学
1977年10月,省委对学校革委会组成人员作了调整。
副主任赵雨农(1976.10~ 1978.8)
丌汉三(1976.10~1978.1)
张正伦(1976.10~ 1977. 7)
耿启明(1976.10~ 1978.4)
李铁锋(1977.10~1978.7)
今1978年7月,撤销浙江农业大学革委会,恢复校长制。197.9年3月,省委又对校级领导人选行了调整。
校长
陈作霖 (兼, 1978.7~1979.3)
丁振麟 (1979.3~下半年〉
朱祖祥 (1980.3~ 1983.9, 1979.3~ 1980 .3为副校长〉
副校长
韩光 (1978.4~1979.4)
李铁锋 (1978.7~ 1979.3)
陈子元 (1979.3~ 1983.9)
蒋雄飞 (1979.6~ 1982.8)
陈锡臣 (1979.3~ 1983.9)
李德葆 (1982.10~ 1983.3)
1983年9月,校级领导人作了较大的调整,以后又有增补。
名誉校长 朱祖祥(1984 .6~ 1987.12)
校长 陈子元 (1983. 9~ 1987.12)
副校长 朱真葵 (1983.9~ 1984. 5 )
丁元树 (1983.9~ 1987.12)
夏英武 (1985.5~ 1987.12)
程文祥 (1985 .5~ 1987.2)
蔡立三 (1987.6~ 12)

浙江美术学院
1977年1月和7月,省委两次调整了学院革委会组成人员。1978年4月,恢复浙江美术学院名称。同年,列为文化部直属艺术院校。实行文化部和浙江省双重领导。
主任 高培明(1977.1~ 1978.4)
副主任 王秉生(197.6.10~1978. 。
王少一(1977 .1~1978 .?)
王德威(1977.7~ 1978.4)
1978年4月撤销革委会,恢复院长制。
院长 高培明(1978.4~ 1979 .6)
英朴( 1980 .3~1983.9, 1979 : 3~1980.3为副院长〉
副院长王德威(1978.4~1983.11)
周一华(1978.7~ 1983.9)
王秉生(1978 .4~ 1983.9)
黎冰鸿(1979.3~ 1983.9)
1983年11 月,按照干部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要求,经过民意测验,调整了院级领导班子。1987年2 月,调整增补了院级领导人。
院长肖峰(1983.11 ~1987.12)
副院长王德威(1983 .11~ 1984.7)
赵宗藻(1983.11~1987.2)
宋忠元(1983.11~1987.12)
高而颐(1987 .2~12)

浙江教育学院
1978年2 月,恢复浙江教育学院。
院长 肖文〈女, 1978.4~1979.3,1980.3~19~4.υ
戴光(1979.3~ 19?0.3)
钟儒 ( 1984. 2~ 1987 .1)
姚鸿瑞 ( 1987 .1~ 12)
副院长 司 超 (1978.4~ 1980. 5)
杨源时 (1979.12~ 1984.2)
刘志浩 (1980.5~1987.1)
毛逸 (1982.11~ 1987,i)
何永培 (1984.2~ 1987.12)
叶朝阳 (1987.1~ 12)

浙江丝绸工学院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院革委会正、副主任继任到1978年4月。
主任马心如(1976.10~ 1978.4)
副 主 任 陈 新 (1976,10~1978.。
1978年4月,浙江丝绸工学院革委会撤销,恢复院长制。1984年2月,浙江丝绸工学院改为中国丝绸公司、浙江省人民政府双重领导,以中国丝绸公司为主。1987年1月起,浙江丝绸工学院的隶属关系由中国丝绸公司划到纺织工业部。
名誉校长
朱新予 (1984.6~1987 . 12)
院长
刘琦 〈兼, 1978.4~1979. 3)
朱新予 (1979.3~1983.12)
张友梅 (1983,12~ 1987 .12)
副院长 朱 赤 ( 1978. 4~ 1979 .7)
魏佑功( 1978. 4~1983.3)
朱忠东(1978.4~ 1983.12)
陈 钟 (1978.4~ 1983.12)
文 声 (1980.3~ 1983,3)
康 泰 (1983.12~1987.12)
胡玉兰 〈女, 1984 .2~1987.12)

浙江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学院〉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浙江师范学院革委会组成人员进行了部分调整。
主任 于耐毅(1977.11~ 1978.4)
副主任 高扬(1976.10~ 1977. 7)
纪梦秋(1976.10~1978.12)
王元珍( 1977 .11~ 1978.4)
蔡清江(1977 ‘ 11~1978. 4)
1978年4月,浙江师范学院革委会撤销,恢复院长制。1984年2月,省委调整了学院的领导班子。
院长
于耐毅(1978.4~ 1984.2)
蒋风(1984.2~ 1985.2)
常务副院长
张永绵(1985.1~2, 1981.8~1985.1为副院长〉
副院长
王元珍(1978.4~ 1980.3)
蔡清江( 1978. 4~ 1984.2)
单绍贵(1978. 4~ 1979.12)
游其绪( 1981. 8~ 1984.2)
郑廷波( 1981. 8~ 1984.2)
朱玉(1984.2~1985. 2)
杨棒能(1984,2~ 1985. 2)
1985年2 月,浙江师范学院改名为浙江师范大学。
校长 蒋风(1985.2~1987 .12)
常务副校长
张永绵(1985,2~ 1987.12)
副校长
朱玉(1985.2~1987.12)
杨梅能(1985.2~1987 .12)

浙江水严学院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院革委会领导成员作了个别调整。1977年8月,作了全面的调整。
主任张静波(1976.10~1977.4)
施社模(1977.8~1984,2)
副主任楼方通(1976.10~1977.8)
石运鼎(1976.10~1977.8)
蒋锡琪(1977.8~ 1984.2)
1978年3 月,浙江水产学院改为省、地双重领导。1979年2 月,浙江水产学院革委会撤销,恢复院长制。1984年2 月,根据干部的“四化”要求,省委对院级领导人进行了全面调整。
院长唐逸民(1984,2~ 1987.12)
副院长李星额(1979.2~ 1984. 2)
陆惠迪(1984.2~ 1987.12)
李之介( 1984, 2~ 1987.12)

温州医学院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省委于1977年5月增补院革委会副主任1人。
主任 李健生(1976.10~ 1979.6)
副主任 汪起霞(1976.10~1979.6)
廖良章(1976.10~ 1979.6)
林镜平(1976.10~1977.11)
毕向荣(1977.5~ 1979.6)
1978年7月,温州医学院革委会撤销,恢复院长制。1979年2月以后,又陆续调整增补了院领导成员。
院长 钱礼(1979.6~1984,2)
副院长 廖良章(1979. 6~1984.2)
毕向荣(1979.6~1981.1)
汪起霞(1979.6~ 1984. 2)
史兆庆(1978.7~ 1984. 2)
李日千(1978. 7~ 1984.2)
王象庚(1979.2~1981.8)
朱金昌(1980.3~ 1984,2)
1984年2月,省委调整了学校的领导班于。以后,学院领导人又作了补充和调整。
院长 李日千(1984.2~ 1985.9, 1985.10~ 1987 .12为副院长〉
吕世亭(1985. 9~ 1987.12)
副院长 王务迪(1984.2~1987.12)
叶碧绿〈女, 1984. 2~1987.12)
陈惠生(1984. 6~ 1987.12)

浙江林学院
1978年4月14 日,浙江农业大学林学系从浙江农业大学划出,改名为浙江农业大学天目分校。
校长
王宪恩(兼, 1978.7 ~1979.2)
1979年2 月20 日,经国务院批准,恢复浙江林学院。
院长
王宪恩〈兼, 1979.2~1984. 2)
副院长
常华庭(1980. 3~1982.5)
乔安林(1980.3~ 1984. 2)
李成浩(1980.3~ 1982.11)
王景祥(1982. 6~1983. 7)
1984年2 月13 日,省委对浙江林学院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
代院长戎文治(1984. 7~1987.1, 1984~2~7为副院长〉
副院长刘茂春(1987.1~12)
忻士文(1984.2~1987 .12)
赵升浩(1984 .2~1987.12)
施社模(1984.10~ 1987 .12)

浙江中医学院
1974年9 日,浙江中医学院从浙江医科大学划出,由党的核心小组统一领导学院的工作。1976年10月曾有院革委会主任1人。1977年8月,浙江中医学院正式建立了革委会,设主任1入、副主任3人。
主任 周平臣(1976.10~1977.8)
洪天诚(1977.8~ 1979.2)
副主任 牛福地(1977. 8~1979.2)
张佩廉(1977. 8~1979.2)
何任(1977.8~1979.2)
1979年2 月员撤销学院草委会,恢复院长制。
院长 何任(1979.2~ 1983.12)
副院长 杨继苏(1979.3~1983.12)
詹起苏(1979.10~ 1983.12)
解信秋(1979.10~ 1982 .9)
谭亮 (1981. 9~1982. 的
1983年12 月13 日,浙江中医学院的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
院长 冯鹤鸣(1983.12~1987. 7)
葛琳仪(1987. 7~12; 1983.12~1987. 7为副院长〉
副院长 魏欣甫. (1983.12~1987 .12)
张承烈(1983.12~1986 .11)
朱鹏飞(1986.11~ 1987.12)

浙江化工学院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浙江化工学院革委会领导成员继任。
第一副主任 魏锚青(1976.10~ 1978.4)
副主任 斯踏青(1976.10~ 1978.4)
李子正(1976.10~1978. 的
周学山(1976.10~ 1978. 4)
刘亚东(1976.10~1978. 的
1978年4月19 日,学院并入浙江工学院。撤销学院革委会,恢复院长制。1980年10月10 日,浙江化工学院并入浙江工学院。
院长
周学山(1978.4~1980.10)
副院长 姒承家(1978,4~1980, 10)
曲梅之(1978.4~ 1980.10)
窦兰新(1978.4~1980.10)

浙江工学院
1978年7月29 日,建立浙江工学院筹建领导小组。
组长 冯克(兼, 1978.7~1980.2)
李克昌(兼, 1980.2~1981,12)
副组长
臧效美(1978.7~ 1980. 4,主持工作〉
姜曦(1978.7~1981. 8)
胡本斋(1978.7~1981.12)
周学山(1979.11~1981,12)
姒承家(1979.11~1981.12)
1980年10月10 日,浙江化工学院并入浙江工学院。1981年12月10 日,任命了浙江工学院院长、副院长。
院长 李恩良(19-81.12~ 1983.12)
副院长 姒承家(1981.12~ 1983 . 12)
胡本斋(1981.12~ 1983.12)
林正(1981.12~1983.12)
赵学廉(1981.12~1983.12)
蒋雄飞(1982.?~1983,12)
1983年12月,学院领导人作了新的调整。1987年2 月,领导成员作了调整和增补。
院长 邓汉馨(1983,12~1987,12)
副院长
项浙学(1983 .12~1987.2)
姒承家(1983.12~1987.2)
胡本斋(1983.12~1987.2)
洪起超(1983.12~1987.12)
吴添祖(1987,2~ 12)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
1978年12月,开始筹建浙江广播电视大学, 1979年1月4 日,成立浙江广播电视大学。1979年4 月,建立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校务委员会。
校长商景才〈兼, 1979 .4~198 4. 2)
副校长钟儒(1979.4气1983· .1)
魏鸣春(1979.4~ 1982.1)
高庆祥(1979.4~1980.4)
林辰夫(1980,4~ 1984.2)
刘抱如(1980.11~1984.2)
陈金琪(1982.11~1984.2)
1984年2 月,校领导班子作了调整和增补。
校长商景才(兼, 1984.2~1987.12)
副校长陈金琪(1984. 2~ 1987.12)
缪进鸿(1984. 2~ 1987.12)
高庆祥(1984. 2~1987.3)
高竞生(1984. 2~1987 .12)
刘抱如(1984.2~ 1987.12)

杭州商学院
1973年,恢复浙江商业学校。1980年5 月,改建为杭州商学院,归属浙江省和中央商业部双重领导。以后院级领导成员陆续作了调整和增补。
院长牛万龄(1980, 10~ 1984.6)
赵国柱(1984.1~1987.12)
副院长宗树义(1~81.2~ 1984.6)
黎立坚(1981.2~ 1984.6)
汪贤进(1982. 7~ 1984, 6)
李学银(198.4 , 6~ 1987 . 12)
钱尚琦(1984.6~1987,12)

杭州电子工业学院
1956年3 月,国家二机部批准成立忧州航空工业财经学校,隶属二机部四局。后来经过数次更名,至1980年5 月,改为杭州电子工业学院,隶属电子工业部领导。
名誉院长蒋藻增(1983 .1~ 1987.3)
院 长 蒋碟增 (1980.8~1983. 。
王祖营(1983.1~1987.12;1981.4~1983,1 为副院长〉
副院长王格高(1981.12~1987.12)
屠德雍(1983.12~1987. 。
龚之春(1985.2~ 1987.12)
邓先灿(1987 .1~ 12)

中国计量学院〈杭州计量测试专科学校、计量专科学校〉
1978年8 月26 日,成立杭州计量学校筹建处。1983年5 月10 日,杭州计量学校改名为杭州计量测试专科学校,属大专,归国家计量局领导。1984 年2 月6日,改名为计量专科学校。
校长尤德斐(1983.12~1984.12)
王芳,吉(1984.12~ 1985.10)
1985年10月18 日,国家教委批准改名为中国计量学院,属本科。
院长玉立吉(1985 .10~ 1987.12)
副院长张万礼(1985.10~ 1986.5)
罗祖洪(1985.10~1987.12)
张粥光(1986.5~ 1987.12)

浙江财经学院
1984年,在原浙江财政学校的基础上开始筹建浙江财经学院。1985 年,学院成立.
院长王道振(1985.2~ 1987.5)
1987年5 月,国家教委正式批准浙江财经学院为本科学院,学院业务归口省财政厅。
院长王道振(1987.5~12)
副院长王美涵(1987 .5~ 12)
李雷生(1987.5~ 12)

浙注冶金经济专科学校
1978年12月,浙江冶金工业学校改名为浙江冶金经济专科学校,升为大专,束属冶金部领导。1983 年9 月15 日,学校划归中国有色金属总公司领导。
校长戴光(兼, 1980.4~1984. 4)
刘乃武(1984. 4~ 1987.12)

宁波大学
1984年12月,筹建宁波大学,随后任命了正、副校长。1986年9 月,宁波大学正式成立,隶属于国家教委和省政府双重领导。
校长朱兆样(1985.9~ 1987.12)
副校长袭克安(1986.2~ 1987.12)
王礼立(1986.2~1987.12)
徐航(1985.9~ 1987.12)
孔宪旦(兼, 1986.2~1987.12)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文革”结束后,农科院领导人继任。
主任 赵锦章(1976.10~ 1978. 的
副主任 丁振麟(1976.10~1978. 的
董炳宇(1976.10~ 1980.3)
1978年4 月,浙江省农业科学院革委会撤销,恢复院长制。至1984 年4 月间,院级领导人作了部分调整和增补。
院长 丁振麟(1978.4~ 1979.3)
副院长 吴本忠(1978.4~1984. )
杨继宗(1978.4~1984. 的
金孟加(1979.6~ 1981.8)
张吉玉(1979.6~1984. 。
董世钧(1981.8~1984. 的
闵绍楷(1981.8~ 1984.4)
1984年4 月,调整了农科院领导班子。以后,又增补了副院长。
院长叶彦复(1984.4~ 1987 .12)
、副院长董世钧(1984 . 4~1987.12)
张吉玉(1984.4~ 1985.12)
丁元树〈兼, 1984. 4~ 1987.12)
孙漱源(1984.4~ 1987. 12)
张枝海(1985.12~ 1987.12)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1958年5 月7 日至23 日,成立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隶属中国农科院领导。1979年改为农业部、浙江省双蓝领导,以部为主。1980 年后,所领导人列入收录范围。
所长 沈芸(1980.8~1983. 的
程启坤(1983.9~ 1984.7)
陈宗椿(1984. 7~1987.12)
副所长刘家坤(1980.8~ 1984. 7)
阮字成(1980. 8~1984.7)
胡海波(1980.8~ 1984.7)
俞永明(1984. 7~ 1987.12)
程启坤(1986.10~ 1987.12)

水电部华东勘测设计院
1977年11 月15 日, 重建水电部华东勘测设计院,院址设在杭州。
院长刘桂(1978.3~ 1981.11)
邹思远(1981.11~ 1983.8)
张发华(1986.8~1987.12 ,1983.8~1986.8为代院长〉
副院长马超(1978.3~ 1983. 的
马力(1978,3~1983 ,的
苏力(1978.3~ 1983.8)
卡敬文(1978.3~ 1985. 2)
王柏春(1978. 3~ 1982.5)
?半圭绥(1979.4~ 1981.7)
何亦达(1980.3~10)
杨德功(1981.7~1983. 的
许百立(1983.8~1987.12)
吴泉根(1983.8~ 1987 .12)
王永益(1985.1~ 1987.12)
范成贤(1985.2~ 1987 .12)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1966年3 月10 日,成立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1980年10月1日起,海洋二所实行国家海洋局和省人民政府双重领导,以海洋局领导为主。
所长 张振国(1980, 1~ 1981.12)
余国辉(1983,8~ 1987 .12)
政委 李克华(1980.1~ 1981.12)
副所长俞渊平(1980 . 1~ 1981.12)
肖易寒(1980.1~ 1983.3)
孙叔扬(1980.1~ 1981.12)
王荣君(1980.5~ 198’3. ?)
金庆明(1980.5~1985.10)
石松(1982.1~ 1983.7)
汪龙文(1982.1~1983 .7)
杨文鹤(1983.7~1986.2)
高耀川(1983.12~1987. 的
余国辉(1983.7~9)
睦良仁(1986.5~ 1987.12)
浦泳修(1987.9~ 12)
陈锡监( 1987.9~ 12)
副政委
韩慧生(1981.7~ 1987. 12)
政治部主任
管毅向(1981.7~ 1981.12)

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第-机械工业部、机械工业部〉第二设计研究院
1980年,第一机械工业部第二设计院由贵州迁来杭州, 11月25 日起在杭州正式办公。1981 年6 月2 日,改名为第一机械工业部第二设计研究院。1982年8月18 日,改为机械工业部第二设计研究院,隶属机械部领导。1987年4 月14 日,改为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第二设计研究院,隶属国家机工委领导。
院长毛翼(1981.3 ~1983. 的
朱兴梓(19 83 .6~ 1987.12)

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六机部〉第七研究院第七一五研究所
1980年8 月5 日,原国家第六机械工业部第七研究院第七O六研究所与四四五厂合并为六机部第七研究院第七一五研究所。1981年7 月以后,分批搬迁至浙江富阳。1982年5 月4 日,改名为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第七研究院第七一五研究所。
所长李善棠(1981.6~1984. 的
副所长翁江波(1981.6~1984.6)
于志生(1981. 6~1984. 的
王子芳(1981.6~1984. 的
田阴龄(1981.6~1984. 的
1984 年6 月9 日,七一五研究所领导班子作了调整。
所长刘孟庵(1984.6~ 1987.12)
副所长朱子如(1984.6~10)
陈启文(1984.6~1987.12)
杨少怀(1984.6~1987 .1 2)
高祥(1986,5~ 1987,12)

中国水稻研究所
1981年,农牧渔业部筹建中国水稻研究所,地址设在杭州,由农牧渔业部和浙江省双重领导, 以部为主。1983 年7 月开始任命研究所的行政领导人。
所长朱祖祥(兼, 1983,7~1985.12)
李德碟〈兼, 1985.12 ~1987.12)
第一副所长 章一华 (1983,7~ 1987 .11)
副所长闵绍楷(1983 7~ 1987.12)
张天成(1983,7~ 1987,11)
熊振民(1983 .7~ 1987.11; 1987.11~12为常务副所长〉
应存山( 1987.11~ 12)

省社会科学院
1984年3月,省社会科学研究所改为省社会科学院。
院长沈普洪(1984 .3~1987. 的
厉德馨〈兼, 1987,6~ 12)
副院长孙信华(1984.3~12)
程炳卿(1984. 3~ 1986.3)
魏桥(1984 ,3~ 1987.12)
叶炳南(1984 . 3~ 1987.4) .
玉凤贤(1986.3~ 1987.12)
李荫森(1986.3~ 1987.12)
方民生(1986.3~198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