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潭第一中学史略
曾庆于
民国十六年( 19 27 )三月,熊兴文接匡文汉为湄潭县长。当时,熊见湄潭交通四通八达,人烟也较稠密,而无一中学,深感美中不足,顿起兴学之念。而正当是时,又接贵州省政府训令,其中有“湄潭是否需设中学”之说,于是,立即责令当时的劝学所长邹树勋及高等小学校长冯光浦从速拟定建校方案呈报。
在筹划时,由于办事人往返延误,致被瓮安县抢先,省府批准在其县城成立省立第六中学,而湄潭兴学之事因此就搁置下来3民国二十一年( 1932 )秋,湄潭县教育局才主张集风,鉴于地方士民要求,于是请准县长陈绍荣,并分高地方绅士游光国、田孔!厅、彭达夫、刘明锦等,相约研讨兴办中学之事。经初步商定,以文昌官为临时校址,用增加屠宰税每只二角二分和官声200 多挑稻谷为常年办学基金,争取次年春正式成立湄潭初级中学。
同年冬,县行政会召开,在会上研讨中,有人认为文昌官地势偏狭,不利教学,又由陈绍荣县长责令财务局让其地址二分之一作为学校住处,并正式任命教育局举荐的游光国为第一任校长3 于是,湄潭县初级中学于次年三月二日正式成立,并立即开课。
学校成立时,县里政要及各界人士百余人参加,鼓声隆隆,歌声琅琅,学生80 多人齐集操场,无不兴高采烈。但,由于学校初创,设备简陋,房屋拥挤,教师奇缺,加之兵匪相乘,师生起坐不安,因此学校仍处于发发可危之中。幸而,后遇罗秉权继任校长,罗热心地方教育,勇于冲闯,时任财务局长的邹维常,又积极扶持,鼎力协助,因此学校得以维’持,并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一个班,学生也由成立时的八十多人增为一百四十多人。民国二十三年( 1934 )春,县长马政修、驻军袁锦文、万世炯等,鉴于学校设备太差,图书仪器奇缺,很难适应教学需要,于是发动了绅士民捐助,共得法币八百余元,除委托在武昌就读的游国梁购买教学仪器二十四箱外,还购进了部分图书。县里研究,经马政修批准,又将湄潭义仓全部房屋、土均划归学校,以解学校校舍不足困守住。与此同时,又得学校多数教职员捐献微薄的薪金,永兴商民李金成等亦热诚的解囊,资助学校派员参加贵州省第一次省运会,虽未取得明显成果,但亦引起全省注目,知道湄潭已有一所中学,这为争取省府承认,下拨办学经费等奠定一定基础。
民国二十五年( 1936 )陈如庄继任校长,学、校首届初中毕业生集中遵义会考,成绩高居黔北第一,其中前10名均在湄潭。这样,湄潭中学一下声名犬震,县内士民无不交口称赞。由此,招生时,考生报名踊跃,争相进入,县里党政当权者,也引为自豪。省教育厅于同年七月三日也正式下文批准立案,宣布承认。民国二十六年( 1937 ),省厅委派镇远人乔光鉴继陈如庄来校任校长,乔来后,大兴改革,实行男女合班,设校政厅,一年级学生要接受童子军训练,二年级以上学生,必须先军事训练,学会林立,师生互敬互助,学校呈现出一派生动活泼气氛。同年秋,又招收学生甲乙两组,组织学生走出学校进行抗日宣传。乔本人还亲自担任团长,带领步行飞鹰回到遵义、贵阳一带宣传。但正当是时,湄潭地方的有些所谓社• 242 •矗会贤达.认为乔有异党嫌疑、先是风言风雨,无端诋毁,继则由当时民教馆长彭达夫领衔向省、地、县正式控告,竭尽造谣攻击之能事,于是,子民国二十七年( 1938)省厅将乔撤换,乔后被图民党杀害,另派湄潭人冉憨森继任校长,并将学生黄培纪、廖清廉、周成极、冯开显、张永政、梅位宾、肖士良等七人以言行越轨、有异党嫌疑逮捕,关押二至三年才释放。
与此同时,冉愁森又将学校礼堂右厢房外之十余户住家遣走,归并了武庙全院,还将礼堂前左右二厢房改建成西式,发动张爷庙、禹王宫等庙主郭、潭、李、苏、.陈五家以免其子孙十年学费为条件,要其捐砖十万,用以改建学校,这样,学生骤增至五百多人。他还准备增设高中, (未成)将何介山捐产一座,作初中部招生之用。民国二十九年( 1940 )春,省厅又委派绥阳人孙效仪为校长ο 孙接任后,沿冉愁森所作,又广收学生达七百多人。但由于十五县外来学生通宿过半,加上管教不严,因此校纪逐渐松驰曳校只日下。正此时,浙江大学迁到湄潭,其附中筹划复课,浙大附中在胡家健校长主持下,收生较严,教学质量也较高,校风严谨,校纪严明,于是由冉憨森等倡议,严溥泉县长经上报批准,将湄潭中学与浙大附中合并,并议定在收生方面,尽量照顾湄潭籍学生,原湄潭中学校产,由县府统管,以备将来复校之用。
民国三十一年(1 942 ),湄潭地方人士认为,靠浙大附中,仍不能解决本地学生入学需要,原因是浙大附中收生标准较高,宁缺毋滥,再加限于客观条件,如住房、教师、设备等,收生数量也不多,因此,经商定,推选游国梁为复校筹备主任,研讨与浙大附中分开,重新自行招生开攻。不久,县府正式任命游国梁为校长,招生157 名,假城外塔坪冯宅为临时校址上课。学生分别在城内禹王宫住宿,在当时标准小学借教室上自习。后来,由于往来渡河不便,在师生一致要求下,根据同年十二月十二日县行政会议决定,又重新成立了以韩仲强为主任的建校委员会,通过县行政影响,向全县各界人士募集资金、征收木料,选定龙洞堡公地营造校舍。在建校过程中,广大师生齐心协力、不畏艰苦,沐风冒雨,投入义务劳动,终于建成了新校。并于三十二年( 1943)秋,正式由塔坪迁往新居。其中,有官垣水桶寺主持捐竹多根,为学校修筑顶蓬.墙壁等用,但遭县佛教会金坚白阻挠,甚至诉诸政府。这样,原定增设离中之举因而搁浅,仅建三三亭于校门内右边,以表建校纪念而已。三十三年秋( 1944 )江苏人朱慰贞继任校长。校风较好,教员也较优良,惜因经费无法筹措,终使力不从心。三十四年春( 1945 ),又由本地游国藩继任,也建树平平,年终卸职。三十五年春( 1946 ),由协盲乡张小溥夫人郭昌鹤继任校长,来校后,她首先提倡改革教法‘发挥学生自治精神,以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在浙大附中迁走后,又将学校迁回六年前在扶风山下旧址,接管附中国书仪器一部分,并筹款兴建求是斋一栋,办公室一间,改良大五斋前横字二向.还外收浙大附中女生宿舍一套。以上措施本属周全,学校也初具规模,师生十分振杏。但正当此时,县法院突通知将原有校舍即地方法院下院全部次田,致使学校收之桑榆,而却失之东隅。民国卅六年( 194 7 )春,郭辞职不干,由王子尊继任。王到饺后,颇有雄心壮志、誓为湄潭培育人才,造福乡里,如要求学生全部位校食宿,扩大礼堂p 兴建“求是”路,并定城内为初中部,城外校舍为高中部,以加强管理,严明纪律等等。(后因教师缺乏,离中仍未办成)殊在三十七年( 1948 )春,学校师生因排演曹禹所写的话居1J《雷雨》,为坐次安排等方面考虑不周,致使当时毕业班学生捣毁剧场,甚至罢课,影响较犬。这样,就使得县长金剑英被撤职,夜长王子尊名为调长师范学校,实贝f 等于免职,中任教员。因为师范学校始终未办起来。并另调高台人喻谦为校长。喻谦来校后.积极推行法西斯教育,实施特务统治。他以湖北人张纯等为训育主丁子,对进步师生进行监视心连教音乐课要唱什么歌等,都得经他们审查批准0 .二十八年,即一九四九年十一月十九日,人民解放军由余庆直抵湄潭,喻谦等才逃之夭夭。湄潭宣布解放,湄潭中学才得到新生。后经学校全体教职员工会议决定,将湄潭解放之日,即一九四九年十一月十九日,定为湄中校庆日。
《湄潭第一中学史略 曾庆于》上有1条评论